拼音注音 : Yě Qī Shù Yè
出處 :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 為漆樹科植物野漆樹的葉。
生境分布 : 生于山野。分布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 野漆樹(《植物名實圖考》),又名:染山紅(《植物名實圖考》),山漆、漆柴、毛葉漆。落葉喬木,高可達(dá)10米。嫩枝和冬芽具棕黃色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7~13,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0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圓形以至闊楔形,全緣,上面疏生柔毛或近于光滑,下面有黃柔毛,側(cè)脈18~25對顯著;葉柄短,有毛。圓錐花序側(cè)生;序梗密生棕黃色毛;花細(xì)小,黃色;雌雄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萼5裂;花瓣5;雄蕊5,在雌花中不完全;子房無柄,上位,1室,花柱3。核果偏斜而扁,寬大于高,橫徑約8毫米,淡棕黃色,光滑無毛。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本植物的根(野漆樹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xué)成分 : 含野漆樹甙。枝含非瑟素、黃顏木素。種子含脂肪油。
藥理作用 : 非瑟素有解痙作用,在小鼠小腸標(biāo)本上,它對抗乙酰膽堿的致痙作用為罌粟堿的166%。
性味 : 《福建民間草藥》:"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 : 治蛔蟲病,創(chuàng)傷出血,胼胝?!陡=耖g草藥》:"破血通經(jīng),消積殺蟲。"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撒或搗敷。
復(fù)方 : ①治蛔蟲:野漆樹葉三至五錢。酌加水煎,取半小碗,早晚飯前溫服。(《福建民間草藥》)②治創(chuàng)傷出血:野漆樹葉曬干研末敷摻。(《福建民間草藥》)③治胼胝:野漆樹鮮葉-至二兩。和桐油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35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蜘蛛草
下一篇: 野漆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