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ě Zhū Huánɡ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 原形態(tài) : 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性味 : ①《唐本草》:"味辛甘,平,無毒。"②《綱目》:"甘 功能主治 : 治癲癇,驚風,血痢,金瘡。①《唐本草》:"主金瘡,止血,生肉,癲癇。"②《本草拾遺》:"主金瘡,血痢。"③《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小兒疳氣,客忤,天吊。"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0.5~1分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Yě Zhū Huánɡ 英文名 : gallbladder stone of Wild boar 出處 : 出自《唐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s scrofa Linnaeus采收和儲藏:捕殺后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棲息于灌木叢 原形態(tài) : 野豬,形似家豬。體長紅1.5m,體重約150kg,最大雄豬可達250kg。其頭部較寬大,吻部十分突出,呈圓錐形,末端具裸露的軟骨墊。雄豬犬齒特別發(fā)達,上下犬齒皆向上翹,稱為獠牙,露出唇外,雌豬獠牙不發(fā)達。耳直立,四肢較短,尾細小。身體被剛硬的針毛,背脊鬃毛顯著,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一般為棕黑色,面頰、胸部雜有灰白、污白色毛。幼豬軀體呈淡黃褐色,背部有6條淡黃色縱紋,俗稱“花豬”。 歸經(jīng) : 肺;心;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 味辛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0.15-0.3g。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金瘡,止血,生肉,癲癇。2.《本草拾遺》:主金瘡,血痢。3.《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小兒疳氣,客忤,天吊。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35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追風傘
下一篇:
追骨風
《中華本草》:野豬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