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Yín ěr
別名 : 白木耳、白耳子
來源 : 真菌類銀耳科銀耳屬植物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以子實體入藥。春秋采收,用老斑竹浸豬油制成竹刀采割,將鮮銀耳以清水洗凈后,曬干即成。
性味 : 甘,平 功能主治 : 補肺益氣,養(yǎng)陰潤燥 用法用量 : 3~5錢。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Yín ěr 別名 : 白木耳 出處 : 1.《本經(jīng)》載有“五木耳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銀耳科銀耳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emella fuciformis Berk.采收和儲藏:當耳片開齊停止生長時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櫟及其他闊葉樹腐本上 原形態(tài) : 1.子實體純白色,膠質(zhì) 栽培 : 生物學特性 銀耳是一種腐生菌 性狀 : 1.性狀鑒別 子實體由數(shù)片至10余片薄而多皺褶的瓣片組成,呈菊花形、牡丹花形或繡球形,直徑3-15cm,白色或類黃色,表面光滑,有光澤,基蒂黃褐色。角質(zhì),硬而脆。浸泡水中膨脹,有膠質(zhì)。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 含銀耳子實體多糖(TP),銀耳孢子多糖(TSP),多糖TP-1,糖蛋白TP,細胞壁多糖,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glucuronoxylomannan),中性多糖,酸性雜多聚糖(acidic heteroglycans)AC、BC。從固體培養(yǎng)法獲得的銀耳孢子中分離得到3個多糖:TF-A,TF-B及TF-C,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分別為76000,76000及70000。所含脂質(zhì)成分,其甾醇部分含有16.8%麥角甾醇(ergosterol),28.5%麥角甾-5,7-二烯-3β-醇(ergosta-5,7-dien-3β-ol),54.7%麥角甾-7-烯3β-醇(ergosta-7-en-3β-ol);脂肪酸部分含有1.32%十一烷酸(undecanoic acid),2.37%十二烷酸(n-dedecanoic acid),1.28%十三烷酸(tridecanoic acid),0.09%十四烷酸(n-tetradecanoic acid) 藥理作用 : 1.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1.1.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影響:銀耳多糖100mg/kg/天,皮下注射7天,可增加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炮制 : 取原藥材,揀凈雜質(zhì),即得 歸經(jīng) : 肺;胃 性味 : 甘 注意 : 風寒咳嗽者及濕熱釀痰致咳者禁用 功能主治 : 滋補生津;潤肺養(yǎng)胃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 復方 : 本品寄生朽木上,色白 臨床應用 : 銀耳補劑:白木耳9g《中華本草》: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