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uā Suān Tái
別名 : 山海棠、公雞酸苔
出處 : 《云南懇茅中草藥選》
來源 : 為秋海棠種植物花葉秋海棠的全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林下、箐邊陰濕處。分布云南、廣西、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約60~80厘米。根莖肥大有節(jié)。莖有紅棕色長柔毛,并混生少數(shù)白毛,節(jié)膨大。葉互生,斜心臟形,先端漸尖,多少淺裂,裂片為寬三角形,銳尖頭,邊緣有小牙齒和睫毛,上面綠色,并有彩色環(huán)紋,葉脈深紅。聚傘花序腋生,有花8~10朵;花朱紅色。有粗毛;雄花花被片4;雌花花被片5。蒴果有3翅,兩翅短,一翅長?;ㄆ?月。
性味 : 酸澀,涼。
功能主治 : 消炎清熱,解毒祛瘀。治水火燙傷,癰瘡癤腫,跌打瘀痛。
用法用量 : 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復方 : 治跌打瘀腫:花酸苔、狗鬧花葉適量,搗敷患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Huā Suān Tái
別名 : 山海棠、公雞酸苔、花葉一口血
英文名 : Herb of Variegatedleaf Begonia
出處 :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秋海棠科植物花葉秋海棠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gonia cathayana Hemsl.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地林下、溪谷邊陰濕處。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肉質(zhì)直立草本,高0.6-1m。根纖維狀;地上莖較高大,分枝,密被紅棕色長柔毛,并混生少數(shù)白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5-18cm;葉片斜心臟形,長等于葉柄,先端長漸尖,多少淺裂,裂片為寬三角形,銳尖頭,邊緣有小牙齒和睫毛,下面深紅色,主脈上具疏生柔毛,上面除葉脈為紅色外,葉肉為綠色,并有一圈灰綠色或彩色環(huán)帶。聚傘花序腋生,較葉為短,有花8-10朵;花為朱紅色,直徑3.5-4.5cm,被粗毛;雄花被片4;雌花被片5。蒴果具粗毛,有3枚不等的翅,2翅短,1翅長,最長約2cm?;ㄆ?月,果蓁10月。
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陰涼的環(huán)境。忌高溫、干旱及強光。宜在疏松、腐殖質(zhì)豐富的壤土栽種。栽培技術 用托插繁殖。選半蔭蔽的地方,以細沙作苗床,于春、秋季插扦繁殖,以秋季較好。選取健壯枝條,去掉葉片,截成長12-15cm的小段作插穗。按行株距15cm×cm斜插入沙中,入沙深度為插穗的1/2,壓緊,澆水保濕,約30-40d生根長葉,按行株距20cm×20cm開穴,每穴栽1株,壓緊,澆足定根水。此外,還可用種子繁殖。田間管理 定植后,每天除草3次,每次除草后追施廄肥、草木灰或堆肥等。生長期間,蔭蔽度宜在40%-50%左右,同時注意灌溉工作,使土壤經(jīng)常保持濕潤。
性狀 : 性狀鑒別 全草干燥皺縮,長0.6-1。根纖維狀,黑褐色。地上莖有分枝,直徑3-7mm,表皮黃色,密生紅棕色長柔毛,并混生少數(shù)白毛。葉片斜心臟形,長等于葉柄,先端長漸尖,多少淺裂,裂片為寬三角形,銳尖頭,邊緣有小齒和睫毛,主脈上有疏柔毛,葉黃褐色。聚傘花序腋生,花紅色。氣微,味酸澀。
性味 : 味酸;澀,性涼
功能主治 : 清肺目咳;解毒散瘀消腫。主肺熱咳嗽;乳蛾;百日咳,癰瘡腫毒;燒燙傷;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 : 外用:煎湯,6-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搗汁涂;或干品研末撒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2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花蚊蟲
下一篇: 茴香莖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