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蔊菜
拼音注音 : Hǎn Cài
別名 : 野菜子、鐵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
來源 : 十字花科蔊菜屬植物蔊菜Rorippa montana (Wall.) Small或江剪刀草Rorippa indica (L.) Hiern.,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曬干。
性味 : 甘、淡,涼。
注意 : 蔊菜不能和黃荊葉同用,否則引起肢體麻木。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鎮(zhèn)咳,利尿
。用于感冒發(fā)熱
,咽喉腫痛,肺熱咳嗽
,慢性氣管炎
,急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肝炎
,小便不利
;外用治漆瘡,蛇咬傷
,疔瘡癰腫
。
用法用量 : 1~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蔊菜
拼音注音 : Hǎn Cài
別名 : 辣米菜(《綱目》),野油菜(《分類草藥性》),塘葛菜(《嶺南采藥錄》),干油菜(《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石豇豆(《貴陽民間藥草》),雞肉菜、田葛菜(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江剪刀草、野雪里蕻、野芥草、野菜花(《上海常用中草藥》),山芥菜、獨(dú)根菜、山蘿卜、金絲莢(《福建中草藥》)。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的全草或花。5~7月采收。
生境分布 : 野生于荒地、路旁及田園中
。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
,直立或臥伏地面。莖下部的葉長橢圓形
,或作羽狀分裂
,上部的葉較少分裂或不分裂,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ㄐ。帕谐煽偁罨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花梗長約0.5厘米
;萼片4,開展
,基部等寬
,背部先端略帶褐色;花瓣4
,黃色
,倒卵形
,基部狹窄;雄蕊6枚
,4強(qiáng)
;心皮2,花柱1
,柱頭不分裂
。長角果線形,長約2.5厘米
,隔膜薄而透明
,具短柄,無小苞片
,有種子2列
。種子小
,極多
,卵狀,褐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9月,邊開花
,邊結(jié)果
。
毒性 : 家兔每天灌胃60毫克/公斤,共10天,心電圖及外觀檢查均未見毒性反應(yīng)
。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均含蔊菜素。
藥理作用 : ①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蔊菜素60毫克/公斤沒有止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
。家兔口服有祛痰作用(酚紅法)。②抗菌作用用平板雙倍稀釋法最終濃度為每毫升5毫克時(shí)
,對4株肺炎球菌及4株流感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
性味 : 辛,涼。①《本草拾遺》:"味辛
,溫,無毒
。"②《貴陽民間藥草》:"辛
,涼,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涼
。味苦辛
,無毒。"④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
,涼
。"
注意 : 《上海常用中草藥》:"本品不能與黃荊葉同用,同用則使人肢體麻木。"
功能主治 : 清熱,利尿,活血
,通經(jīng)
。治感冒,熱咳
,咽痛
,麻疹不易透發(fā),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
,黃疸
,水腫,疔腫
,經(jīng)閉
,跌打損傷。①《本草拾遺》:"去冷氣
,腹內(nèi)久寒
,飲食不消,令人能食
。"②《綱目》:"利胸膈
,豁冷痰,心腹痛
。"③《分類草藥性》:"治刀砍斧傷
,爛瘡,生肌
,嚼涂
。"④《嶺南采藥錄》:"和生魚煎湯服之,能去骨中之熱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
。治腹水,淋疾
;外用治湯火傷
。"⑥《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外用治疔毒;內(nèi)服通氣血
。治婦女乳病
,并治咳嗽
,黃疸。"⑦《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
,止咳化痰
。外用治漆瘡,疔瘡
,癰腫
。"⑧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涼血解毒
。治感冒發(fā)熱
,咽喉腫痛,失音
;肺熱咳嗽
,咳血;急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水腫
。"⑨《福建中草藥》:"疏風(fēng)透表,理氣和胃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楊 ,0.5~1兩(鮮者1~2兩)
。外用:搗敷
。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寒感冒:蔊菜一至二兩,蔥白三至五錢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②治熱咳:野油菜一兩五錢。煎水服
。(《貴陽民間藥草》)③治頭目眩暈:野油菜(嫩的)切碎調(diào)雞蛋
,用油炒食。(《貴陽民間藥草》)④治胃脘痛:干蔊菜一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⑤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鮮蔊菜二兩。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⑥治干血癆:每天用蔊菜一兩
,酌加紅糖。水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藥》)⑦治麻疹不透:鮮蔊菜全草
,一至二歲每次一兩,二歲以上每次二兩
。搗汁
,調(diào)食鹽少許
,開水沖服。⑧治鼻竇炎:鮮蔊菜適量
。和雄黃少許搗爛
,塞鼻腔內(nèi)。⑨治蛇頭疔:鮮蔊菜和三黃末(中成藥)搗爛外敷
,或調(diào)鴨蛋清外敷
。(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⑩治疔瘡,癰腫:野油菜
,搗爛敷患處
。⑾治漆瘡:鮮野油菜,搗汁外搽
。⑿治蛇傷:野油菜一兩五錢
,小火草一兩。煎水服
;外用偷油婆(蟑螂)
、小火草、雄黃
、野油菜搗爛敷患處
。(⑩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⒀治跌打腫痛:鮮蔊菜二至四兩。熱酒沖服
,渣外敷
。(《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從蔊菜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蔊菜素內(nèi)服,每日200~300毫克,10天治療100例,20天治療98例。前者有效率為80%,臨床控制率為4%,顯效率為21%;后者有效率為90%,臨床控制率為8%,顯效率為41%。實(shí)踐表明本品祛痰作用明顯,其次是止咳、平喘,較蔊菜水煎劑(3兩/日)療效為高 ,副作用也明顯降低
。治程中可有口干、胃部不適
、頭暈等反應(yīng)
,但均輕微短暫
,不影響服藥。
備注 : 此外,同屬植物印度蔊菜與蔊菜極相似,主要區(qū)別在于植物體較為堅(jiān)挺,莖下部的葉羽裂較多。常與蔊菜同等使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蔊菜
拼音注音 : Hǎn Cài
別名 : 辣米菜、野油菜、塘葛菜、干油菜、石豇豆、雞肉菜、田葛菜、江剪刀草、野雪里蕻、野芥草、野菜花、山芥菜、獨(dú)根菜、山蘿卜、金絲莢
英文名 : Indian Rorippa Herb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1.《本草綱目拾遺》:《字林》云,蔊、辛菜,南人食之,去冷氣。2.《綱目》:蔊菜,生南地,田園間小草也。冬月布地叢生,長二、三寸,柔梗細(xì)葉,二月開細(xì)花,黃色,結(jié)細(xì)角長一、二分,角內(nèi)有細(xì)子
。南人連根葉拔而食之
,味極辛辣
,呼為辣米菜。沙地生者尤伶仃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和無瓣蔊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Rorippa indica(L.)Hiern[Sisymbrium indicum L.]2.Rorippa dubia (Pers.)Hara[R.montana (Wall.)Small]采收和儲(chǔ)藏:5-7月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3700m間的山坡路旁、山谷、河邊潮濕地
、園圃
、田野潮濕處。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
、甘肅
、江蘇、浙江
、福建
、湖北、廣東
、廣西等地
。
原形態(tài) : 1.蔊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較粗壯,高20-50cm,無毛或具疏毛。莖單一或分枝,直立斜升。葉形多變化,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通常大頭羽狀分裂,長4-10cm,寬1.5-2cm,頂裂片大,邊緣具不規(guī)則牙齒,側(cè)裂片1-3對
,上部葉片寬披針形或匙形,具短柄或耳狀抱莖
,邊緣具疏齒
。總狀花序頂生或側(cè)生,開花時(shí)花序軸逐漸向上延伸
,花小
,多數(shù);萼片4
,直立
,淺黃色而微帶黃綠色,光滑無毛
,災(zāi)區(qū)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
,長2-4mm,先端內(nèi)凹
;花瓣4
,鮮黃色,寬匙形或長倒卵形
,長2.5-4mm
,全緣,基部具有短而細(xì)的爪
;雄蕊6
,4長2短,長雄蕊長約3mm
,短雄蕊長約2.5mm;雌蕊1
,子房圓柱形,長2.5-3mm
,花柱短粗
,柱頭略膨大
,頂部扁平
。長角果線狀圓柱形,較短而粗壯
,長1-2cm
,直立或稍彎曲,成熟時(shí)果瓣隆起。種子每室2行
,多數(shù)
,淡褐色,寬橢圓形
,近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多角形
,長0.5-0.7mm
,表面有凹陷的大網(wǎng)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5月(8-9月偶有開花)
,花后果實(shí)漸次成熟
。2.無瓣蔊菜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
。植株光滑無毛,較柔弱
。莖直立或呈鋪散狀分枝
。葉抽薄
;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長柄,葉柄長3-5cm
,兩側(cè)具窄翼;葉片常為大頭羽狀分裂
,長柄,葉柄長3-5cm,頂裂片大
,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邊緣具大小不整齊鈍鋸齒
,側(cè)裂片1-3對,寬披針形或長橢圓形
,由上至下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磺o上部寬披針形或長卵形
,長3-6cm
,寬1.5-2.5cm,邊緣具不整齊鋸齒或近全緣
,基部具短柄或無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偁罨ㄐ蝽斏騻?cè)生,開花后
,花序漸延長
;花無瓣或偶有退化的花瓣;萼片4
,淡黃綠色
,披針形,先端微帶紫色并內(nèi)凹
,長2.5-3mm
,雄蕊6,4長2短
,長雄蕊長約3mm
,短雄蕊長約2.5mm;雌蕊1
,子房圓柱形
,花柱不明顯,柱頭盤狀
。長角果細(xì)圓柱形
,細(xì)長而直,長1.5-3cm
;果瓣近扁平,光滑或稀有柔毛
。種子每室1行
,淡褐色
,細(xì)小,多數(shù)
,寬橢圓形
、長方形或方形或不規(guī)則多角形。表面有小疣點(diǎn)及細(xì)網(wǎng)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9月
,果期5-10月。
性狀 : 顯微鑒定:1.印度蔊菜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細(xì)胞扁平長方形;角質(zhì)層外緣細(xì)波狀。皮層由5-12列大小不一的類圓形薄壁細(xì)胞組成。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外方纖維單個(gè)散在或1-2列節(jié)向排列;木質(zhì)部導(dǎo)管束由纖維切向連接成環(huán)。髓部寬廣,同類圓形薄壁細(xì)胞組成
。2.葉表面觀:表皮細(xì)胞長多角形
、類長方形
、類方形或長條形,垂周壁平直或稍彎曲
,微現(xiàn)連珠狀增厚
;下表皮氣孔較多
,不等式或不定式
,可見2-3個(gè)氣孔聚集
,具共同的副衛(wèi)細(xì)胞。本品以色綠
、帶花果者為佳
。
毒性 : 毒性家兔每天灌胃60mg/kg,共10天,心電圖及外觀檢查均未見毒性反應(yīng)
。
化學(xué)成分 : 1.蔊菜,全草含蔊菜素(rorifone),有機(jī)酸
、黃酮類化合物及微量生物堿
。2.無瓣蔊菜
,全草含蔊菜素
、蔊菜酰胺(rorifamide)
。
藥理作用 : 1.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蔊菜素60mg/kg沒有止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家兔口服有祛痰作用(酚紅法)
。抗菌作用用平板雙倍稀釋法最終濃度為每ml5mg時(shí)
,對4株肺炎球菌及4株流感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有祛痰作用。用平板稀釋
,5mg/ml濃度對肺炎球菌及流感均有抑制作用
。2.毒性:對小鼠灌胃的LD50為402.3mg/kg
;給兔60mg/kg灌胃,共10天
,心電圖檢查或外觀觀察
,均未見毒性反應(yīng)。3.降壓作用:印度蔊草根水提物有降壓作用:動(dòng)物血管灌流試驗(yàn)1:100000可使血管擴(kuò)張
,而1:10000則使血管收縮
。
鑒別 : 薄層層析:取本品10g,加水100ml,煮沸15min
,濾過。濾液濃縮至約0.5ml加無水乙醇2ml溶解后濾過
,濾液于蒸發(fā)皿中蒸干
,加少許氯仿溶解后供點(diǎn)樣,以蔊菜素氯仿溶液為對照,在硅膠G板上
,分別點(diǎn)樣品液及對照品溶液適量,以醋酸乙酯為展開劑,展后晾干,置碘蒸氣中或噴碘化鉍鉀試劑,樣品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的相應(yīng)位置有相同的紅棕色斑點(diǎn)。
歸經(jīng) : 肺;肝經(jīng)
性味 : 味辛;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 : 祛痰止咳;解表散寒;活血解毒;利濕退黃。主咳嗽痰喘;感冒發(fā)熱;麻疹透發(fā)不暢;風(fēng)濕痹痛 ;咽喉腫痛
;疔瘡癰腫;漆瘡
;經(jīng)閉;跌打損傷
;黃疸
;水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0-30g
,鮮品加倍
;或搗絞汁服
。外用:適量
,搗敷。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寒感冒:蔊菜一至二兩 ,蔥白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②治熱咳:野油菜一兩五錢
。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③治頭目眩暈:野油菜(嫩的)切碎調(diào)雞蛋
,用油炒食
。(《貴陽民間藥草》)④治胃院痛:干蔊菜一兩。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⑤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鮮蔊菜二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⑥治干血癆:每天用蔊菜一兩
,酌加紅糖。水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藥》)⑦治麻疹不透:鮮蔊菜全草
,一至二歲每次一兩,二歲以上每次二兩
。搗汁
,調(diào)食鹽少許,開水沖服
。⑧治鼻竇炎:鮮蔊菜適量
。和雄黃少許搗爛,塞鼻腔內(nèi)
。⑨治蛇頭疔:鮮蔊菜和三黃末(中成藥)搗爛外敷
,或調(diào)鴨蛋清外敷。(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⑩治疔瘡
,癰腫:野油菜
,搗爛敷患處。(11)治漆瘡:鮮野油菜
,搗汁外搽
。(12)治蛇傷:野油菜一兩五錢,小火草一兩
。煎水服;外用偷油婆(蟑螂)
、小火草
、雄黃、野油菜搗爛敷患處
。(⑩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13)治跌打腫痛:鮮蔊菜二至四兩
。熱酒沖服,渣外敷
。(《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從蔊菜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蔊菜素(Rorifone)內(nèi)服,每日200-300mg,10天治療100例,20天治療98例
。前者有效率為80%
,臨床控制率為4%,顯效率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