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òu Ròu
出處 : 《嘉佑本草》
來源 : 為鱟科動物東方鱟的肉。
生境分布 : 分布福建、廣東一帶海中。
原形態(tài) : 東方鱟,又名:鱟魚(《廣志》)。體長70余厘米,寬約30厘米,全體深褐色,頭胸及腹部各有1堅硬的甲殼被覆。頭胸部背甲廣闊如馬蹄形,背面有3條縱脊,中央1條的前端有單眼1對,兩側縱脊上,各有復跟1對。腹面有口,口緣有附肢6對,除第1對螫肢,由3節(jié)組成外,其它各肢,均有6節(jié);第2對為腳須,幼體及雌體均呈鉗狀,雄者則末端呈1彎鉤。另4對為步足,位于口的兩側,基節(jié)上均有倒刺,前3對的末節(jié),均呈鉗狀。腹部背甲呈六角形,兩側有缺刻及短刺,腹面有板狀的附肢6對,附肢為雙肢型,內肢細長,外肢寬闊:第1對附肢左右愈合呈蓋板,下有生殖孔1對;其它5對的外肢后面各有1對葉狀鰓。腹部下面有1條強直的劍狀物,稱為劍尾。穴居,生活于海底沙土中,以海中的蠕蟲及軟體動物為食。
性味 : 辛咸,平。①孟詵:"平,微毒。"②《本草拾遺》:"味辛,無毒。"③《綱目》:"辛咸,平,微毒。"
功能主治 : 孟詵:"治痔,殺蟲。"
用法用量 : 孟詵:"多食發(fā)嗽及瘡癬。"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Hòu Ròu
別名 : 鱟魚肉
英文名 : King crab, Horseshoe Crab
出處 : 出自《嘉佑本草》;1.《本草拾遺》:鱟,生南海。大小皆牝牡相隨。2.《綱目》:鱟,狀如熨斗之形,廣尺余,其甲瑩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頭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兩旁,長五、六尺,尾長一、二尺,有三棱如棕莖,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狀,每過海,相負示背,乘風而游,俗呼鱟帆,亦曰鱟BI。其血碧色,腹有子如黍粟米,可為酰醬。小者名鬼鱟,食之害人。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鱟科動物中國鱟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撈,將殼和尾取下,取肉,鮮用或曬干或腌制。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平時生活于水深40m以內的泥沙質海底,以蠕蟲、環(huán)節(jié)動物、腕足動物及軟體動物為食,晝伏夜出,5-8月為繁殖季節(jié),雌雄成對爬到潮間帶,通常雄性在雌體背上,6-7月為產(chǎn)卵盛期,雌鱟在產(chǎn)卵前在沙灘上挖穴,將卵產(chǎn)在穴中,每穴產(chǎn)卵100-1000粒,接著雄體把精液撒在其上而受精。袂孵出的幼鱟,體長僅7-8mm,沒有劍尾,身體僅分中央及兩側三部分,與三葉蟲的成蟲極相似,故稱三葉幼蟲。要經(jīng)20多次的蛻殼,共歷8年左右,才達性成熟期。資源分布:分布的北界是浙江舟山外側(岱山東南)海域。現(xiàn)已進行人工飼養(yǎng)。
原形態(tài) : 中國鱟,體似瓢形,深褐色,全長可達70cm,寬約30cm,雌性成體一般體重都在2kg以上。頭胸部背甲廣闊略呈馬蹄形,自其前緣至左右兩側緣成半圓形,兩側向后突出成刺。背面突起較高(雄者稍扁平),中央有一縱脊,其前端有單眼1對,兩側各有縱脊1條,其上各有復眼1對,腹面凹陷,有口,有附肢6對,前面2對為頭部的附肢,第1對短小,由3節(jié)組成,是為螯肢;第2對長大,由6節(jié)組成,稱為腳須,幼體及雌體的末端2節(jié)均呈鉗狀,雄體的末端呈彎鉤狀,為抱接器;另4對稱為胸肢,位于口兩側,基節(jié)常有倒刺,用以幫助攝食,又稱顎肢,前3對末2節(jié)亦呈鉗狀,而后1對適于在沙土上挖洞及爬行。腹部略呈六角形,雄者兩側緣有6對可活動的倒刺,前3對較大,但雌者的第4、第5、第6對緣刺已退化成很短;腹面有條板狀附肢6對,第1對左右相連蓋住生殖孔,故稱生殖厴,其余各對的外肢節(jié)內側都有150-200頁薄板狀的書鰓,其內有血管網(wǎng),可進行氣體交換,另在頭胸部有1對四葉的基節(jié)腺,用以排泄。腹部末端有一條呈三角棱錐形的尾劍,于上棱角及下側兩棱角基部均有鋸齒狀小刺,尾劍長度與背甲大致相等。
化學成分 : 中國鱟肉含膽甾醇(cholesterol)78.0%和少量C26-、C27-、C28-、C29-甾醇(sterol)血細胞含鱟肽(tachyplesin )鱟肽I,鱟肽II,還含血細胞溶菌產(chǎn)物(hemocyte lysate)。胚胎含兩組蛋白質,一組為血藍蛋白(hemocyanin),一組命名為B-1蛋白質,B-2蛋白質和殘余蛋白質(residual protein),還含酸性粘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 )。南方鱟全體含相對分子質量約為20000的凝集素(coagulogen)。肉含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南方鱟素(gigasin)II。圓尾鱟阿米巴樣細胞含務凝集素(hemagglutinin),幼鱟含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蘋果酸脫氫酶(malate dehydrogenase)。全體含圓尾鱟凝集素(carcinocorpin)相對分子質量為2000的凝集素(coaguloge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β甘油磷酸酸鹽(β- glycerophosphate)
歸經(jīng) : 脾;大腸經(jīng)
性味 : 味辛;咸;性平;有毒
注意 : 多食發(fā)嗽并瘡鮮。
功能主治 : 清熱明目;解毒消腫。主目赤腫痛;翳膜遮睛,痔瘡;膿皰瘡
用法用量 : 內服:煮食,5-10g 。
各家論述 : 孟說:治痔,殺蟲。治療痔瘡,蛔蟲、疳 積者。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2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還陽草根
下一篇: 鯇魚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