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uánɡ Lú Zhī Yè
出處 : 《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 : 為漆樹科植物黃櫨的枝葉。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鞣質(zhì)達(dá)33%。鞣質(zhì)中有沒食子酸、沒食子酸四糖、三沒食子酰葡萄糖、三甲基沒食子酰葡萄糖、黃酮類、飛燕草素3-半乳糖甙、越橘花青甙、矮牽牛素-3-葡萄糖甙、矢車菊素單葡萄糖甙、飛燕草素單葡萄糖甙、芍藥素單葡萄糖甙等。又含揮發(fā)油。
藥理作用 : 從黃櫨的葉中所獲得的總黃酮甙制劑,口服80~160毫克/公斤有抗炎作用,對大鼠、小鼠的甲醛性腳爪浮腫有抑制細(xì)胞增生的作用,并增加毛細(xì)血管的抵抗力,對雞蛋白性水腫無效。此外因含鞣質(zhì)故有收斂、抗菌作用,可外用治創(chuàng)傷;亦可內(nèi)服以治胃腸炎等。
性味 :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 清濕熱。治黃疸,水、火燙傷,漆瘡。
復(fù)方 : ①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黃櫨三錢。水煎服。②治水、火燙傷皮膚未破及漆瘡:黃櫨適量,煎湯洗患處。(性味以下出《河北中藥手冊》)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Huánɡ Lú Zhī Yè
英文名 : Twig and leaf of Common Smoketree
出處 : 出自《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光葉黃櫨Cotinus coggygria Scop.var.cinerea Engl.和毛葉黃櫨Cotinus coggygria Scop.pubescens Engl.的枝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otinus coggygria Scop.var.cinerea Engl.2.coggygria Scop.pubescens Eng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扎成把,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700-1620m的向陽山坡林中。2.生于海拔800-1500m的向陽山坡林中。資源分布:1.分布于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四川等地。2.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1.光葉黃橋 落葉灌木,高2-4m。樹皮暗灰色,鱗片狀;小枝灰色,生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短;葉片倒卵形或卵圓形,長3-8cm,寬2.5-6cm,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全緣,兩面或尤其葉背顯著被灰色柔毛;側(cè)脈6-11對,先端常叉開。圓錐花序,被柔毛;花雜性,徑約3mm;花梗長7-10mm;花萼無毛,裂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2mm,寬約0.8mm;花瓣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5mm,寬約1mm,無毛;雄蕊5,長約1.5mm,花藥卵形,與花絲等長;花盤5裂,紫褐色;子房近球形,徑約0.5mm,花柱3,分離,不等長,果腎形,長約4.5mm,寬約2.5mm,無毛。小堅果,扁腎形,不育花梗殘存,成紫色細(xì)長羽毛狀。2.毛葉黃櫨 葉多為闊橢圓形、稀圓形,葉背尤其沿脈上和葉柄密被柔毛;花序無毛或近無毛而與光葉黃櫨相區(qū)別?;ㄆ?-5月,果期9-10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葉片紙質(zhì)多縮皺,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卵圓形至倒卵形,長3-8cm,寬2.5-10cm?;揖G色,兩面均被白色短柔毛,下表面沿葉脈處較密;葉柄長1-4-7.5cm。氣微香,味澀、微苦。以葉多、色綠、無枝者為佳。顯微鑒別 葉的橫切面:上、下表皮均被較明顯的角質(zhì)層,在毛基周圍的角質(zhì)層呈放射狀,氣孔不定式,下表面居多;非腺毛多為單細(xì)胞,偶見分隔單列非腺毛,此分隔非腺毛長103-305-412μm,直徑27μm,以下表面為多;腺毛柄為單細(xì)胞,腺頭為多細(xì)胞。柵欄組織通常2-3列,海綿組織排列疏松,并有草酸鈣棱晶(方晶)及簇晶。維管束近于環(huán)狀,位于橫切面的中心。韌皮部明顯,其中具有樹脂道;木質(zhì)部較發(fā)達(dá),導(dǎo)管呈放射狀排列,中柱鞘為纖維群排列成連續(xù)的環(huán),在中脈的基本組織中散有草酸鈣棱晶及簇晶。在上、下表皮內(nèi)側(cè)通常各有數(shù)層厚用細(xì)胞。葉柄的橫切面:葉柄細(xì)長,取其中間直徑1.1mm部分切片觀察,表皮為1層細(xì)胞,外具毛茸,角質(zhì)層明顯。表皮下有3-5層厚角細(xì)胞。皮層薄壁細(xì)胞有些具有草酸鈣簇晶;有些細(xì)胞有黑色團(tuán)塊。中柱鞘纖維為連續(xù)的環(huán)狀;韌皮部分布有樹脂道,平均直徑約為64μm,細(xì)胞中有黑色團(tuán)塊;形成層較明顯;木質(zhì)部維管束呈壞狀排列。髓部為基本組織,有些細(xì)胞中有黑色塊。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鞣質(zhì),有沒食子酸(gallic acid),沒食子酸四糖(gallic acid tetrasaccharide),三沒食子酰葡萄糖(trigalloylglucose),三甲基沒食子酸葡萄糖(trimethylgalloylglucose);黃酮類有飛燕草素3-半乳糖甙(delphinidin 3-galactoside),越橘花青式(idaein,cyanidin-3-galactoside),矮牽牛素-3-葡萄糖甙(petuni-din-3-glucoside),矢車菊索單葡萄糖甙(cyanidin monoglucoside),飛燕草素單葡萄糖甙(dilphinidin monoglucoside),芍藥花素單葡萄糖甙(peonidin monoglucoside)等;還含揮發(fā)油。
藥理作用 : 從黃櫨的葉中所獲得的總黃酮甙制劑,口服80-160mg/kg有抗炎作用,對大鼠、小鼠的甲醛性腳爪浮腫有抑制細(xì)胞增生的作用,并增加毛細(xì)血管的抵抗力,對雞蛋白性水腫無效。此外因含鞣質(zhì)故有收斂、抗菌作用,可外用治創(chuàng)傷;亦可內(nèi)服以治胃腸炎等。
鑒別 : 理化鑒別 取樣品粉末10g,加水200ml,回流1h濾過。濾液先用石油醚提取2次,水相再以乙酸乙酯提取3次,合并乙酸乙酯提取液并以水洗2次,加無水硫酸鈉干燥,回收溶劑,殘渣加甲醇溶解,進(jìn)行以下試驗:①取甲醇溶液1ml,加水1ml,加1%三氯化鐵溶液2滴,即呈墨綠色。(檢查酚類及鞣質(zhì))③取上述甲醇溶液1ml,加鎂粉少許,再加鹽酸數(shù)滴,呈櫻紅色。(檢查黃酮)③取上述甲醇溶液,滴于濾紙上呈上黃色,在紫外光燈下呈暗紅色,加三氯化鋁1滴顯黃綠色,在紫外光燈下呈棕黃色。(檢查黃酮)
歸經(jīng) : 腎;肝經(jīng)
性味 : 苦;辛;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主黃疸型肝炎;丹毒;漆瘡;水火燙傷;結(jié)膜炎;跌打瘀痛
復(fù)方 : ①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黃櫨三錢。水煎服。②治水、火燙傷皮膚未破及漆瘡: 黃櫨適量, 煎湯洗患處。 (性味以下出《河北中藥手冊》)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3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楊子
下一篇: 黃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