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Huánɡ Shāo Shé
別名 : 灰鼠蛇、過樹蛇、上竹龍、黃肚蛇、索蛇、過樹榕
來源 : 有鱗目游蛇科灰鼠蛇Ptyas korros (Schlegel),以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入藥。
生境分布 : 廣西。
功能主治 : 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
用法用量 : 與眼鏡蛇、金環(huán)蛇同浸制“三蛇酒”,每日服1兩。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Huánɡ Shāo Shé
別名 : 過樹龍,上竹龍、黃肚龍、索蛇
出處 : 《廣西中藥志》
來源 : 為游蛇科動物灰鼠蛇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于9~10月間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內(nèi)臟。拭凈,鮮用或烘干用。
生境分布 : 分布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全長120~160厘米。眼大,瞳孔圓形。頰鱗3片,少數(shù)2或4片;上唇鱗8片,偶為7或10片,第4、5片入眼。眼前鱗2片,眼后鱗2~3片。前顳鱗2片,個別的1片;后顳鱗2片,體鱗光滑,或在體后中央有少數(shù)幾行起棱,頸部鱗列為15行,亦有個別為14、16、17或19行者,體中部為13行,少數(shù)14~15行。肛前鱗11行,腹鱗160~169片,尾下鱗103~126對。體背面暗灰色,各鱗片邊緣暗褐色,中間藍褐色。自體的前部起,由各鱗中間的藍褐色前后相連而成藍褐色縱走線。腹鱗淡黃色,各鱗二側(cè)藍灰色,至尾部而呈暗褐色。棲于平原及山區(qū)丘陵地帶,常營樹上生活。以鳥類、蛙類、鼠類、蜥蜴等動物為食。無毒,但常輕易咬人。
功能主治 : 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麻痹,癱瘓。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與吹風(fēng)蛇、金環(huán)蛇同浸制三蛇酒。適量飲。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Huánɡ Shāo Shé
別名 : 黃肚龍、過樹龍、過樹榕、上竹龍、灰背蛇
英文名 : Indo-Chinese rat snake
出處 : 出自《廣西中藥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游蛇科動物灰鼠蛇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yas korros(Schlegel)采收和儲藏:清明至秋了捕捉,以冬季入穴冬眠前捕捉者質(zhì)佳。捕后除去內(nèi)臟,擦凈血跡,鮮用或烘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海拔212-1600m的平原、丘陵及山區(qū),常見于水稻田邊、河邊、路旁及雜草亂石處,以蛙、鳥、鼠等為食。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
原形態(tài) : 灰鼠蛇,體細長,全長可達2m。頭及體背灰黑色、灰棕色或灰褐色何等后部及尾部背鱗鱗緣黑褐色,互相交織成細網(wǎng)紋唇緣及腹部淡黃色,頰鱗2-3;眶前鱗1(2),有1眶前下鱗,眶后鱗2(3);顳鱗2(1-3)+2(1-4),上唇鱗3-2-3(4-2-3)式。背鱗平滑,15-15(13)-11行;腹鱗156-184;肛鱗2分,尾下鱗109-154對。
化學(xué)成分 : 灰鼠蛇肉含蛋白、脂肪、多種氨基酸。蛻皮含骨膠原(callagen)。腦含促卵泡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沂笊哌€含有具有降壓作用的甲狀腺提取物。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性味 : 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止痛;舒筋活絡(luò)。主風(fēng)濕痹證;腰腿酸痛;肢體麻木,半身炒遂;小兒麻痹癥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浸酒飲。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3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桷葉
下一篇: 黃楝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