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Mǎ Yá Bàn Zhī
別名 : 馬牙莧(《奇方類編》),醬瓣半支、旱半支(《百草鏡》),醬瓣草(汪連仕《采藥書》),醬板豆草(《周益生家寶方》),鐵梗半支、山半支(《綱目拾遺》),佛甲草、半支蓮(《浙江民間草藥》),豆瓣草、六月雪、狗牙瓣(《四川中藥志》),仙人指甲(《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 《綱目拾遺》
來源 : 為景天科植物凹葉景天的全草。夏、秋收采。
生境分布 : 生于田野向陽處及山野溪旁巖石上。分布華東、華中、西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10~17厘米。莖下部匍匐,節(jié)上生須根,上部直立,淡紫色,略呈四方形,棱鈍,有槽,平滑。葉對生;倒卵形至倒卵狀匙形,長約1~2.7厘米,先端圓,中間微凹,基部沿莖下伸,成半圓形耳垂,全緣,光滑,表面綠色,中肋基部微凹,頂端不顯,背面中肋處為極細(xì)縱溝紋。復(fù)聚傘花序頂生;萼片5,綠色,匙形,長不到花瓣的1/2;花瓣5,黃色,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4毫米,先端尖銳;雄蕊10,花絲細(xì)長;心皮5,分離,基部微合,胚珠多數(shù)。蓇葖果?;ㄆ谙那镩g。
性味 : 酸,涼。①《綱目拾遺》:"性寒。②《浙江民間草藥》:"味酸,性涼,微毒。"⑧《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止血,利濕。治癰腫,疔瘡,吐血,衄血,血崩,帶下,瘰疬,黃疸,跌撲損傷。①《綱目拾遺》:"消癰腫,治濕熱,利水和血。治腸癰,痔漏,蛇咬,疔疽,便毒,風(fēng)痹,跌撲,黃疸。擦汗斑尤妙。"②《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治熱病,吐血,衄血,下血,紅崩及瘡毒紅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瘡毒紅腫:六月雪、芙蓉葉、魚腥草。共搗絨敷。(《四川中藥志》)②治吐血,衄血:六月雪同豬肉燉服。(《四川中藥志》)③治瘰疬:馬牙半支作菜常服。(《綱目拾遺》)④治淋疾:芝麻一把,核桃一個,石上馬牙莧。共搗爛,滾生酒沖服。(《奇方類編》)⑤治水臌:醬瓣草搗,合麝香貼臍眼。(汪連仕《采藥書》)⑥治瘧:醬瓣豆草,略洗蒸熟,一日曬干,不干焙之,每斤配老姜一斤,磨細(xì)收貯。一日者一錢,二日者二錢,三日者三錢,酒凋服,服后次酒至醉。(《周益生家寶方》)⑦治急痧:醬瓣草陰干,每服三錢,水煎服。(《綱目拾遺》)⑧治狗咬:以酒洗凈瘡口血,搗醬瓣半支罨上。(《綱目拾遺》)
各家論述 : 《綱目拾遺》:"馬牙半支有二種,有紅梗青梗之別。治婦人赤白帶第一妙藥。赤帶用赤梗者,白帶用白梗者。"
備注 : 此外,圓葉佛甲草亦同等入藥,與上種的主要區(qū)別點(diǎn)為葉的先端鈍圓而不凹。分布于華東地區(qū)。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Mǎ Yá Bàn Zhī
別名 : 醬板草、石上馬牙莧、醬瓣半支、旱半支、醬瓣草、醬瓣豆草、鐵梗半支、山半支、佛甲草、半支蓮、仙人指甲、馬牙板草、石馬齒莧、豆瓣草、六月雪、狗牙瓣。
英文名 : Herb of Emarginate Stonecrop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馬牙半支有二種,有紅梗青梗之別,治婦人赤白帶第一妙藥。赤帶用赤梗者,白帶用白梗者。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景天科植物凹葉景天或圓葉景天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dum emarginatum Migo[S.madinoi Maxim.var.emarginatum(Migo)S.H.Fu]2.Sedum makinoi Maxim.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置沸水中稍燙,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較陰濕的土坡巖石上或溪谷林下。2.生于低山山谷林下陰濕處。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云南等地。2.分布安徽及浙江等地。
原形態(tài) : 1.凹葉景天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10-20cm,全株無毛。根纖維狀。莖細(xì)弱,下部平臥,節(jié)處生須根,上部直立,淡紫色,略呈四方形,棱鈍,有槽,平滑。葉對生或互生;匙狀倒卵形至寬卵形,長1.2-3cm,寬5-l0mm,先端圓,微凹,基部漸狹,有短距,全緣,光滑。蝎尾狀聚個花序,項(xiàng)生,花小,多數(shù),稍疏生,無花梗;苞片葉狀;萼片5,綠色,匙形或?qū)挼古樞危L不到花瓣的1/2;花瓣5,黃色,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6-8mm,寬1.5-2mm,先端有短尖;雄蕊10,2輪,均較花瓣短,花藥紫色;鱗片5,長圓形,分離,先端突狹成花桂,基部稍合生。蓇葖果,略叉開,腹面有淺囊狀隆起。神子細(xì)小,長圓形,褐色,疏具小乳頭狀突起?;ㄆ?-6月,果明6-8月。2.圓葉景天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莖下部節(jié)上生根,上部直立。葉對生;葉片倒卵形至倒卵狀匙形,長17-20mm,寬6-8m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有短距。聚傘狀花序,花枝二歧分枝;苞片與葉同形而小;花無梗;萼片5,線狀匙形,長2-3mm,寬0.7-0.8mm,基部有短距部有短距;花瓣5,黃色,披針形,長4.5mm,寬1.2mm;雄蕊10,2輪,對瓣的較花瓣為短,對萼的略與花瓣同長;鱗片5,長方狀匙形;心皮5,披針形,基部1mm合生。果斜展。種子細(xì)小,卵形,有微乳頭狀突起?;ㄆ?-7月,果期7-8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全草長5-15cm。莖細(xì),直徑約1mm,表面灰棕色,有細(xì)縱皺紋,節(jié)明顯,有的節(jié)上生有須根。葉對生,多已皺縮碎落,葉展平后呈匙形。有的可見頂生聚傘花序,花黃褐色。氣無,味淡。
歸經(jīng) : 心;肝經(jīng)
性味 : 苦;酸;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主癰癤;疔瘡;帶狀皰疹;瘰疬;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痢疾;淋??;黃疸;崩漏;帶下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鮮品50-10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 1.《綱目拾遺》:消癰腫,治濕熱,利水和血。治腸癰,痔漏,蛇咬,疔疽,便毒,風(fēng)痹,跌撲,黃疸。擦汗斑尤妙。2.《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治熱病,吐血,衄血,下血,紅崩及瘡毒紅腫。
摘錄 : 《中華本草》
拼音注音 : Mǎ Yá Bàn Zhī
別名 : 狗牙瓣、石馬齒莧、豆瓣菜、六月雪(四川重慶)、打不死(湖北)
來源 : 為景天科景天屬植物凹葉景天Sedum emarginatum Migo,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鮮用或干用。
生境分布 : 生于水溝邊、河邊濕地或田坎土壁處。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省。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匍匐肉質(zhì)草本,高10~17厘米。莖下部平臥,節(jié)上生不定根,上部直立,淡紫色,略呈四棱形,棱鈍,有槽,平滑無毛。單葉對生,無柄;葉片倒卵形至倒卵狀匙形,長約1~2.7厘米,寬5~12毫米,頂端圓而微凹,基部沿莖下伸成半圓形耳垂,全緣。夏季開黃色小花,兩歧分枝復(fù)聚傘花序,總花梗3,著生于枝頂;花萼、花瓣各5片;雄蕊10個,較花瓣為短,花藥紫色;雌蕊5個,基部合生。蓇葖果叉開,腹面有淺囊狀隆起。
性味 : 微酸、淡,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止血,止痛。主治:肝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月經(jīng)過多;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癤,疔瘡,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 : 鮮全草1~3兩,搗爛絞汁服,或水煎服;外用鮮全草適量,加食鹽或黃酒搗爛外敷,或取汁搽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4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馬桑根
下一篇: 馬甲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