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ǒu
來源 : 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根狀莖。秋冬采挖,多生用。
性味 : 甘,寒。
功能主治 : 涼血散瘀,止渴除煩。用于熱病煩渴,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
用法用量 : 0.5~1斤,分數(shù)次生吃,或搗汁去渣分服,或煎濃汁服。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ǒu
別名 : 光旁(陸璣《詩疏》)。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肥大根莖。秋、冬及春初采挖。
化學成分 : 藕(根莖)含淀粉、蛋白質(zhì)、天門冬素、維生素C。還含焦性兒茶酚、d-沒食子兒茶精、新綠原酸、無色矢車菊素、無色飛燕草素等多酚化合物共約0.3%,以及過氧化物酶。
歸經(jīng) : 入心、脾、胃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疏》:"入心、脾、胃三經(jīng)。"③《要藥分劑》:"入心、肝、脾、胃四經(jīng)。"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jīng)。"
性味 : 甘,寒。①《別錄》:"寒,無毒。"②《本草蒙筌》:"甘,寒。"③《本草經(jīng)疏》:"生者甘,寒;熟者甘,溫。"
注意 : 贊寧《物類相感志》:"忌鐵器。"
功能主治 : 生用:清熱,涼血,散瘀。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熟用: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①《本草經(jīng)集注》:"藕汁,解射罔毒、蟹毒。"②《別錄》:"主熱渴,散血,生肌。"③《藥性論》:"藕汁,能消瘀血不散。"④崔禹錫《食經(jīng)》:"主煩熱鼻血不止。"⑤孟詵:"生食之,主霍亂后虛渴、煩悶、不能食;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⑥《本草拾遺》:"消食止泄,除煩,解酒毒,壓食及病后熱渴。"⑦《日華子本草》:"破產(chǎn)后血悶,生研服亦不妨;搗罯金瘡并傷折,止暴痛;蒸煮食,大開胃。"⑧《日用本草》:"清熱除煩,凡嘔血、吐血、瘀血、敗血,一切血癥宜食之。"⑨《滇南本草》:"多服潤腸肺,生津液。"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生食、打汁或煮食。外用:搗敷。
復方 : ①治時氣煩渴不止:生藕,搗絞取汁一中盞,入生蜜一合,攪令勻,不計時候,分為二服。(《圣惠方》)②治霍亂吐不止,兼渴:生藕一兩(洗,切),生姜一分(洗,切)。上二味,研絞取汁,分三服,不拘時。(《圣濟總錄》姜藕飲)③治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單方》)④治紅白?。号阂唤铮瑩v汁,和蜜糖,隔水燉成膏服。(《嶺南采藥錄》)⑤治小便熱淋:生藕汁、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盞,入蜜溫服。(《綱目》)⑥治凍腳裂坼:蒸熟藕搗爛涂之。(《綱目》)⑦治麥芒及塵土并物入眼不出:大藕一截,洗凈搗爛,以帛子裹于眼上,挹取汁,落眼中。(《普濟方》)⑧治眼熱赤痛:取蓮藕一個,連節(jié),以綠豆入滿其中空處,水數(shù)碗,煎至半碗,連藕食之。(《嶺南采藥錄》)
各家論述 : ①孟詵:"產(chǎn)后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②《本草經(jīng)疏》:"藕,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除熱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血,產(chǎn)后血悶,罯金瘡傷折及止熱渴,霍亂,煩悶,解酒等功。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故主補五臟,實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歡止怒也。"③《本草匯言》:"藕,涼血散血,清熱解暑之藥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如陳氏方,治熱渴煩悶,大氏方,治產(chǎn)后瘀血,孟氏治霍亂水泄,皆屬熱邪為患者,取此清芳寒潔、甘淡之味以涼解之,如血熱血滯之病,悉潛消而默化矣。第生食過多,不免有動冷氣,不無腹痛腸滑之虞耳。如煮熟食,能養(yǎng)臟腑,和脾胃。"④《重慶堂隨筆》:"藕以仁和產(chǎn)者為良。熬濃汁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故無膩滯之偏。"⑤《隨息居飲食譜》:"藕以肥白純甘者良。生食宜鮮嫩,煮食宜壯老,用砂鍋桑柴緩火煨極爛,入煉白蜜收干食之,最補心脾。若陰虛、肝旺、內(nèi)熱、血少及諸失血證,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ǒu
別名 : 光旁。
英文名 : Lotus rhizome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h.的肥大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采收和儲藏:秋、冬及春初采挖。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澤、池塘、湖沼或水田內(nèi),野生或栽培。資源分布:廣布于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 : 蓮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橫生,肥厚,節(jié)間膨大,內(nèi)有多數(shù)縱行通氣孔洞,外生須狀不定根。節(jié)上生葉,露出水面;葉柄著生于葉背中央,粗壯,圓柱形,多刺;葉片圓形,直徑25-90cm,全緣或稍呈波狀,上面粉綠色,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紊诨üm敹?,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花直徑10-20cm,芳香,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花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0cm,寬3-5cm;雄蕊多數(shù),花藥條形,花絲細長,著生于托之一;心皮多數(shù)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內(nèi),子房橢圓形,花柱極短?;ê蠼Y(jié)“蓮蓬”,倒錐形,直徑5-10cm,有小孔20-30個,每孔內(nèi)含果實1枚;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5-2.5cm,果皮革質(zhì),堅硬,熟時黑褐色。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cm,種皮紅色或白色?;ㄆ?-8月,果期8-10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莖肥厚橫生,外皮黃白色,節(jié)部縊縮,生有腋芽及不定根,節(jié)間膨大,大小不等。質(zhì)脆,斷面白色,有許多大小不等的縱行管道,有白色細絲狀物。無臭,味微甘而澀。
化學成分 : 藕含兒茶酚(catechol),右旋沒食子兒茶精(dgallocatechol),新氯原酸(necochlorogenic acid)以及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0)。此外,尚含天冬酰胺(asparagine),維生素C,淀粉及蛋白質(zhì)。
歸經(jīng) : 心;脾;胃;肝;肺經(jīng)
性味 : 甘;寒
注意 : 贊寧《物類相感志》:忌鐵器。
功能主治 : 清熱生津;涼血;散瘀;止血。主熱病煩渴;吐衄;下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生食、搗汁或煮食,適量。外用:適量,搗敷。
復方 : ①治時氣煩渴不止:生藕,搗絞取計一中盞,入生蜜一合,攪令勻,不計時候,分為二服。(《圣惠方》)②治霍亂吐不止,兼渴:生藕一兩(洗,切),生姜一分(洗,切)。上二味,研絞取汁,分三服,不拘時。(《圣濟總錄》姜藕欽)③治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單方》)④治紅白?。号阂粡d,搗汗,和蜜糖,隔水婉成膏服。(《嶺南采藥錄》)⑤治小便熱琳:生藕汁、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盞,人蜜溫服。(《綱目》)⑥治凍腳裂拆:蒸熟藕搞爛涂之。(《綱目》)⑦治麥芒及塵土并物入眼不出:大藕一截,洗凈搗爛,以帛子裹于眼上,攝取汁,落眼中。(喀普濟方》)⑧治眼熱赤痛:取蓮藕一個,連節(jié),以綠豆入滿其中空處,水數(shù)碗,煎至半碗,連藕食之。(名嶺南采藥錄》)
各家論述 : 1. 孟說:產(chǎn)后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被血故也。2.《本草經(jīng)疏》:藕,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除熱清胃,故主消散疵血,吐血、口鼻出血,產(chǎn)后血悶,署金瘡傷折及止熱渴,霍亂,煩悶,解酒等功。熟看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故主補五臟,實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歡止怒也。3.《本草匯言》:藕;涼血散血,清熱解暑之藥也。其所主,留心脾血分之疾。如陳氏方,治熱渴煩悶,大氏方,治產(chǎn)后瘋血,孟氏治霍亂水泄,皆屬熱邪為患者,取此渭芳寒潔、甘淡之味以涼解之,如血熱血滯之病,悉潛消而默化矣。第生食過多,不免有動冷氣,不無腹痛腸滑之虞耳。如煮熟食,能養(yǎng)贓腑,和脾胃。4.《重慶堂隨筆》:藕以仁和產(chǎn)者為良。熬濃汁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故無膩滯之偏。5.《隨息居飲食譜》:藕以肥白純甘者良。生食宜鮮嫩,煮食宜壯老,用砂鍋桑柴緩火爆極爛,入煉白蜜收干食之,最補心脾。若陰虛、肝旺、內(nèi)熱、血少及諸失血證,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6.《本草經(jīng)集注》:藕汁,解射罔毒、蟹毒。7.《別錄》:主熱渴,散血,生肌。8.《藥性論》:藕汁,能消痰血不散。9. 崔禹錫《食經(jīng)》:主煩熱鼻血不止。10. 盂說:生食之,主霍亂后虛渴、煩悶、不能食;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11.《本草拾遺》:消食止泄,除煩,解酒毒,壓食及病后熱混。12.《日華子本草》:破產(chǎn)后血悶,生斯服亦不妨;搗患金瘡并傷折,止暴痛;蒸煮食,大開胃。13.《日用本草》:清熱除煩,凡嘔血、吐血、出血、敗血,一切血癥宜食之。14.《滇南本草》:多服潤腸肺,生津液。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5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歐綿馬
下一篇: 藕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