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辟汗草
拼音注音 : Pì Hàn Cǎo
別名 : 野苜蓿、品川萩、菔萩(《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鐵掃把(《四川中藥志》)
,散血草(《陜西植藥調查》)
,省頭草
、野長生果
、雞頭花草(《上海常用中草藥》)
,雞虱子草(《四川常用中草藥》)
,黃花草木犀(《吉林中草藥》)
,臭苜蓿、敗毒草(《陜西中草藥》)
,香馬料(《黑龍江省主要野生藥用植物的鑒別及中草藥新制劑》)
,真東剎里(朝名)。
出處 :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為豆科植物草木犀的全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谑崭钊荩幐伞?/span>
生境分布 : 生于砂丘、山坡、草原、海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 、陜西、甘肅
、江蘇、安徽
、浙江
、四川、云南
、內蒙古等地
。
原形態(tài) : 草木犀(《釋草小記》)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 。莖直立
,多分枝。3出羽狀復葉
,互生
;小葉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0~15毫米
,寬約5毫米
,基部楔形,先端鈍
,邊緣自基部以上有疏齒
;總葉軸長1~2厘米;托葉線形
,長約5毫米
。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
,長而纖細
,具多數(shù)花;花小
,長3~4毫米
,具苞片與短梗:萼鐘狀
,5裂;花冠蝶形
,黃色
,旗瓣長橢圓形,長于翼瓣
,翼瓣鈍形
;雄蕊10,9枚聯(lián)合;雕蕊1
。莢果倒卵形
,下垂,具網(wǎng)紋
,無毛
。種子單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7月
。果期8~9月。
化學成分 : 草木犀含揮發(fā)油、香豆精,又含脂肪油3.5~6.3%,果膠7.1%,木質素3.16%
。干莖含油2~3%。印度草木犀干草含蛋白質17.70%
,乙醚抽提物2.63%
,粗纖維34.14%,無N抽提物35.03%
,碳水化物69.17%
,鈣0.82%,磷0.29%
,鎂0.38%
,灰分10.50%。從鮮草中還分離出香豆精
,β-谷甾醇
,多種糖類如葡萄糖、果糖
、山梨糖
、棉子糖、纖維二糖等。白香草木犀含鄰羥基桂皮酸即苦馬酸
,反式鄰羥基桂皮酸即鄰香豆酸
,4-羥基桂皮酸即對香豆酸,傘形花內酯
,東莨菪素
,草木犀甙即鄰香豆酸葡萄糖甙,苦馬酸葡萄糖甙
,草木犀酸葡萄糖甙即鄰羥基氧化桂皮酸葡萄糖甙
,以及甘氨酸、絲氨酸
、丙氨酸
、纈氨酸、亮氨酸
、異亮氨酸
、脯氨酸、苯丙氨酸
、胱氨酸
、半胱氨酸、蛋氨酸
、精氨酸、組氨酸
、賴氨酸
、谷氨酸、羥丁氨酸
、天門冬氨酸和酪氨酸
。腐敗植物含紫苜蓿酚。根
、莖含對-香豆酸
,鄰-香豆酸,綠原酸
,咖啡酸
。葉和嫩芽含草木犀酸即鄰羥基氫化桂皮酸,草木犀酸葡萄糖甙
,鄰-香豆酸葡萄糖甙
,草木犀甙,馬栗樹皮素
。莖
、葉還含C16到C30的酸與C20、C24、C28的醇所成的蠟
。新鮮韻花含刺槐糖甙等黃酮甙
。種子含草木犀甙與4種萜烯甙等。
藥理作用 : 草木犀有抗瘧作用:能使雞瘧的紅細胞被原蟲侵染的數(shù)目減少,適當用藥
,血片檢查可以變成陰性,能破壞瘧原蟲的形態(tài)使之滅亡
,但其破壞方式與常山
、甜菜、奎寧等不同
。印度草木犀食香豆精
,小量毒性不大,大量可導致惡心
、嘔吐
、眩暈、心臟抑制及四肢發(fā)冷
。馬
、羊等牲畜食此草過多可發(fā)生麻痹。白香草木犀含紫苜蓿酚
,故能延長血凝時間
。葉、莖
、根的提取物可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
。根含皂甙,有溶血作用(pH在5.6時)
。同屬植物黃香草木犀
,又名:黃陵零香。有抗菌作用(幼蟲芽胞桿菌)
。其中所含之黃酮類
,對小鼠之毒性很低,大量能延長其凝血時間而不影響其出血及凝血酶元時間
。能拮抗腎上膿素對離體兔耳血管之收縮
。局部應用,可抑制甲醛
、丙二醇引起的兔背部皮膚的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對組織胺及雞蛋白引起者,則效果不恒定
。對大鼠后肢的甲醛性浮腫有抑制作用
,對巴豆油性浮腫
,需較大劑量方能抑制之;這些作用
,與香豆精或橙皮甙有些相似
。
性味 : 辛苦,涼。①《四川中藥志》:"苦淡
,涼,無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辛
,平。"
功能主治 : 清熱 ,解毒
,化濕,殺蟲
。治暑熱胸悶
,瘧疾,痢疾
,淋病
,皮膚瘡瘍。①《四川中藥志》:"清熱
,解毒
,殺蟲,利小便
。治皮膚瘡
,風丹,赤白痢
,淋病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和中
,健胃
,化濕。治暑濕胸悶
,口膩
,口臭,頭脹
。頭痛
。"③《陜西中草藥》:"清熱敢毒,止痢
,截瘧
,健胃
,化濕。治痢疾
,瘧疾
,口臭,頭痛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5錢。外用:燒煙熏
。
復方 : ①治瘧疾:草木犀一兩。煎湯。在瘧發(fā)前一小時服用。(《吉林中草藥》)②治疳瘡,坐板瘡,膿皰瘡:辟汗草 、黃柏
、白芷、雄黃
、紅砒
、冰片,艾絨等磨粉
,卷成紙條
,點燃熏。(《四川中藥志》)
備注 : 同屬植物印度草木犀(又名:蛇蛻草)和白香草木犀(又名:白花草木犀)在貴州 、陜西等地亦作辟汗草使用
。印度草木犀檀株高10~50厘米;葉在中部以上有細齒
;花長2~3毫米
。分布西南、華東等地
。白香草木犀植株高1~4米
;花冠白色。分布西北
、東北和貴州等地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辟汗草
拼音注音 : Pì Hàn Cǎo
別名 : 野苜蓿、鐵掃把 、散血草
、省頭草、野長生果
、雞頭花草
、雞虱子草
、黃花草木犀、臭苜蓿
、敗毒草
、香馬料、蛇退草
。
英文名 : Daghestan Sweetciorer Herb
出處 :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辟汗草,處處有之。叢生,高尺余,一枝三葉,如小豆葉,夏開小黃花如水桂花。人多摘置發(fā)中辟汗氣。
來源 : 藥材基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eliltus suaveoledeb.2.Melilotus indicus(L.)All.[Trifolium indicum L.;Melilotus parviflaora Desr.]采收和儲藏:6-8月開花期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切段備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00-3700m的山溝、河岸或田野潮濕處。2.生于海拔3700m的山溝、溪邊或路旁,也有少量栽培。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江蘇、安徽、江西、臺灣、西藏等地 。2.分布于河北
、陜西
、山東
、江蘇、安徽
、福建
、臺灣
、湖北、貴州
、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1.草木犀 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高60-90cm,有時可達1m以上。莖直立,粗壯,多分枝。三出復葉,互生;托葉線狀披針形,基部不齒裂,稀有時靠近下部葉的托葉基部具1或2齒裂;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5-27mm,寬4-7mm,先端鈍,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疏鋸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偁罨ㄐ蚣氶L
,腋生,花多數(shù)
;花萼鐘狀
,萼齒5,三角狀披針形
,近等長
;花黃色,長約4mm
,旗瓣橢圓形
,先端圓或微凹,基部楔形
,翼瓣比旗瓣短
,與龍骨瓣略等長;雄蕊10
,二體
;子房卵狀長圓形
,花柱細長。莢果小
,倒卵形
,長3-3.5mm,棕色
,僅1節(jié)莢
,先端有短喙,表面具網(wǎng)紋
。種子1顆
,近圓形或橢圓形,稍扁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8月,果期7-10月
。2.小花草木犀 二年生草本
,高10-50cm。無毛
。三出復葉
;托葉與葉柄合生;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至寬倒卵形
,先端截形或微凹
,基部楔形,中脈突出
,邊緣中部以上有疏鋸齒
。總狀花序腋生
,長5-10cm
;花萼鐘狀,萼齒披針形
,與萼簡等長或稍長
,均被白色柔毛;蝶形花冠
,黃色
,旗瓣與翼瓣近等長;雄蕊10
,二體
;子房無柄。莢果卵圓形,長2-3mm
,表面網(wǎng)脈突出。有種子1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8月,果期7-9月
。
栽培 : 1.氣候土壤:性喜陽光,宜濕潤肥沃的地方。山區(qū)
、平壩都可栽
。2.種植:用種子繁殖。四川地區(qū)在3-4月播種
。在整好的地上
,開1.3m寬的畦,按行株距各約26cm開淺穴
,每畝用種子1.5斤
,拌成種子灰,撒到穴里
,上蓋細土 1cm厚
。3.苗高13-17cm時勻苗,每穴留苗3-4株
,并中耕除草和追肥
。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第2次中耕除草和追肥
,在植株未封廂前進行
。
性狀 : 性狀鑒別 全株或切成小段。莖直立,多分枝
,外表有縱棱,綠色或黃綠色
。三出復葉
,互生,有柄
,小葉片多皺縮
,展平后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3cm
,寬0.5-1cm
,先端鈍圓或近平截,有纖柔小齒;基部楔形
,邊緣有細齒
;托葉線形,長約5mm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偁罨ㄐ蚶w細,腋生或項生
,花多數(shù)
,小形,長3-4mm
;花萼鐘形
,花冠蝶形,黃色
,二體雄蕊
,質輕脆或稍韌,氣芳香
。以色綠
、芳香氣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 草木犀莖葉及花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香豆精(coumarin)
。小花草木犀全草含香豆精,β-谷甾醇(β-sitosterol),多種糖類如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山梨糖(sorbose),棉子糖(raffinose)
,纖維二糖(cellobiose)等
。
藥理作用 : 1.抗瘧作用:能使雞瘧的紅細胞被原蟲侵染的數(shù)目減少。適當用藥 ,血片檢查可以變成陰性
,能破壞瘧原蟲的形態(tài)使之滅亡,但其破壞方式與常山
、甜菜
、奎寧等不同。印度草木犀含香豆精
,小量毒性不大
,大量可導致惡心、嘔吐
、眩暈
、心臟抑制及四肢發(fā)冷。馬、羊等牲畜食此草過多可發(fā)生麻痹
。2.抗凝作用:白香草木犀含紫苜蓿酚
,故能延長血凝時間。所含之黃酮類
,對小鼠之毒性很低
,大量能延長其凝血時間而不影響其出血及凝血酶元時間。3.抗菌作用:葉
、莖
、根的提取物可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
。同屬植物黃香草木犀Melilotusofficinalis 又名:黃陵零香
。有抗菌作用(幼蟲芽腦桿菌)。4.對血管作用:其中能抵抗腎上腺索對離體兔血管之收縮
。局部應用
,可抑制甲醛、丙二醇引起的兔耳部皮膚的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對組織胺及雞蛋白引起者
,則效果不恒定。5.抑制浮腫作用:對大鼠后肢的甲醛性浮腫有抑制作用
,對巴豆油性浮腫
,需較大劑量方能抑制之;這些作用
,與香豆精或橙皮甙有些相似
。
炮制 : 除去雜質;曬干
歸經(jīng) : 肝;脾;胃經(jīng)
性味 : 辛;甘;微苦;性涼;小毒
注意 : 脾胃寒者慎用,孕婦禁用
功能主治 : 清暑化濕;健胃和中。主暑濕胸悶;頭脹頭痛 ;痢疾;瘧疾
;淋癥
;帶下;口瘡;口臭
;瘡瘍
;濕瘡;疥癬
;淋巴結核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 ,9-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水洗
;或燒煙熏
。
復方 : ①治瘧疾: 草木犀一兩。煎湯 。在瘧發(fā)前一小時服用
。(《吉林中草藥》)②治疳瘡,坐板瘡
,膿泡瘡: 辟汗草
、黃柏、白芷
、雄黃
、紅砒、冰片
、艾絨等磨粉
,卷成紙條,點燃熏
。(《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 1.《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殺蟲,利小便。治皮膚瘡,風丹,赤白痢,淋病。2.《上海常用中草藥》:和中,健胃,化濕。治暑濕胸悶,口膩,口臭,頭脹,頭痛。3.《陜西中草藥》:清熱敗毒,止痢,截瘧,健胃,化濕。治痢疾,瘧疾,口臭,頭痛。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6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蒲桃殼
下一篇:
鋪地羅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