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中藥材

      娑羅子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09:27:42

      《中國藥典》:娑羅子

      拼音注音 : Suō Luó Zǐ

      別名 : 梭羅子

      英文名 : SEMEN AESCULI

      來源 : 本品為七葉樹科植物七葉樹Aesculus chinensis Bge.、浙江七葉樹Aesculus chinensis Bge. var. chekiangensis (Hu et Fang)Fang 或天師栗Aesculus wilsonii Rehd.的干燥成熟種子

      。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
      ,除去果皮
      ,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狀 : 本品呈扁球形或類球形

      ,似板栗,直徑1.5~4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
      ,多抽皺,凹凸不平
      ,略具光澤
      ;種臍色較淺,近圓形
      ,約占種子面積的1/2至1/4
      ;其一側(cè)有1條突起的種脊,有的不甚明顯
      。種皮硬而脆
      ,子葉2,肥厚
      ,堅(jiān)硬
      ,形似栗仁,黃白色或淡棕色
      ,粉性
      。無臭,味先苦后甜

      貯藏 : 置干燥處

      ,防霉,防蛀

      炮制 : 除去外殼及雜質(zhì)

      。用時(shí)打碎。

      歸經(jīng) : 歸肝

      、胃經(jīng)

      性味 : 甘,溫

      功能主治 : 理氣寬中

      ,和胃止痛。用于胸腹脹悶
      ,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 : 3~9g。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娑羅子

      拼音注音 : Suō Luó Zǐ

      別名 : 莎婆子(《百草鏡》)

      ,武吉(《楊春涯經(jīng)驗(yàn)方》)
      ,蘇羅子(《藥材資料匯編》),開心果(《江蘇植藥志》)
      ,索羅果(《陜西中藥志》)
      ,梭欏子(《陜西中草藥》)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七葉樹科植物七葉樹或天師栗的果實(shí)或種子。霜降后采摘

      ,曬7~10天后堆燜回潮
      ,再用文火烘干,烘前用針在果皮上刺孔
      ,以防爆破
      ,且易干燥。亦有直接曬干或剝除果皮曬干者

      原形態(tài) : ①七葉樹(《留青日札》)

      ,又名:娑羅樹(《留青日札》)。落葉喬木
      ,高達(dá)20米
      ,樹冠寬廣。掌狀復(fù)葉對(duì)生
      ;葉柄長5~16厘米
      ;小葉片5~7枚,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8~18厘米
      ,寬2~6.5厘米,先端窄尖
      ,基部楔形
      ,邊緣有細(xì)鋸齒,上面無毛
      ,下面疏生細(xì)柔毛或無毛
      ,小葉柄疏生細(xì)柔毛。圓錐花序頂生
      ,尖塔形
      ,長18~28厘米;總花梗長6~10厘米
      ,花梗疏生細(xì)柔毛
      ;雄花和兩性花同株而密生:花小,白色
      ,長1.2厘米
      ;花萼筒形,不整齊的5淺裂
      ,外被短柔毛
      ;花瓣4,橢圓形
      ,上2瓣較下2瓣窄長
      ;雄蕊6~8;兩性花的子房上位
      ,有細(xì)柔毛
      ,蒴果近于圓球形,頂端扁平或微尖突
      ,密生黃褐色的斑點(diǎn)
      ,3瓣裂,種子1枚
      ,圓球形
      ,直徑2.5~4厘米,種臍闊大
      ,占底部的1/2左右
      ,花期5~7月。果期8~9月
      。野生或栽培
      ,分布甘肅、河北
      、河南
      、山西、江蘇
      、浙江等地
      。②天師栗(《益部方物略記》),又名:猴板栗
      、刺五加
      。落葉喬木,高達(dá)25米
      。掌狀復(fù)葉對(duì)生
      ;葉柄長6~15厘米,被短柔毛
      ;小葉片5~7
      ,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
      ,寬3~8.5厘米
      ,先端窄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
      ,邊緣有細(xì)鋸齒
      ,上面主脈上疏生細(xì)柔毛,下面密生細(xì)柔毛
      ,小葉柄有短柔毛
      。圓錐花序頂生
      ,長達(dá)35厘米;總花梗長達(dá)10厘米
      ,花梗被有細(xì)柔毛
      ;雄花和兩性花同株而疏生;花白色
      ,長1~1.5厘米
      ;花萼筒形,不整齊的5淺裂
      ,裂片近圓形
      ,外面密生細(xì)柔毛;花瓣4
      ,橢圓形
      ,上2瓣較窄長,外面和邊緣密生細(xì)柔毛
      ;雄蕊6~8
      ;兩性花的子房上位,卵形
      。蒴果卵形或倒卵形
      ,頂端突起而尖,外表密生黃褐色斑點(diǎn)
      。種子1~2枚
      ,圓球狀,種臍約為底部的1/3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7月。果期7~9月
      。野生或栽培
      。分布湖北、湖南
      、四川
      、貴州、陜西等地

      性狀 : ①七葉樹的干燥果實(shí)略呈圓球形

      ,直徑2.5~4厘米,少數(shù)達(dá)6~8厘米
      ,頂端扁平或微突尖
      ,基部有果柄痕跡,果皮表面棕褐色,粗糙
      ,密布黃棕色的斑點(diǎn)
      ,有三條縱溝,形成三瓣?du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商品常除去果皮
      。種子圓球形或不規(guī)則的扁球形
      ,堅(jiān)硬
      ,表面栗褐色,不甚平坦
      ,上端的種臍黃棕色
      ,約占種子的1/2,基部凹陷
      ,有1條稍突起的種脊
      ,沿一邊伸至種臍;斷面白色或淡黃白色
      ,子葉肥厚
      ,粉質(zhì)。果皮和種皮氣味微弱
      ,而子葉味極苦
      。以均勻、飽滿
      、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主產(chǎn)浙江、江蘇
      、河南等地
      。②天師栗的干燥果實(shí)與上種相似,主要不同點(diǎn)是:果實(shí)卵形或倒卵形
      ,長3~5厘米
      ,直徑2.5~4厘米,頂端突起而尖
      。種子的種臍約占種子的1/9
      ;斷面多數(shù)淡橡色,品質(zhì)較前種為次
      。主產(chǎn)陜西
      。此外,四川
      、貴州
      、湖北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 : 七葉樹種子含脂肪油31.8%,淀粉36%

      ,纖維14.7%
      ,粗蛋白1.1%,脂肪油主要為油酸和硬脂酸的甘油酯
      。同屬植物日本七葉樹的種子中分出玉蕊醇C
      、七葉樹甙元、眼七葉樹甙元和16-脫氧玉蕊醇C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

      ,除去外殼,洗凈
      ,曬干
      ,用時(shí)搗碎。

      歸經(jīng) : 《本草再新》:"入脾

      、肺二經(jīng)
      。"

      性味 : 《綱目》:"甘,溫

      ,無毒
      。"

      注意 : 《陜西中藥志》:"氣虛及陰虛者忌用。"

      功能主治 : 寬中

      ,理氣
      ,殺蟲。治胃寒作痛
      ,脘腹脹滿
      ,疳積蟲痛,瘧疾
      ,痢疾
      。①《益部方物略記》:"久食已風(fēng)攣。"②《通雅》:"能下氣
      。"③《綱目拾遺》:"葛祖遺方
      ,治心胃寒痛,蟲痛
      。""寬中下氣
      ,治胃脘肝膈膨脹,疳積瘧痢
      ,吐血?jiǎng)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平胃通絡(luò)。"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3錢
      ;或燒存性研末

      復(fù)方 : ①治胃痛:娑羅子一枚去殼,搗碎煎服

      ,能令蟲從大便出
      ,三服。(《百草鏡》)②治九種心痛:娑羅子燒灰
      ,沖酒服
      。(《楊春涯經(jīng)驗(yàn)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娑羅子

      拼音注音 : Suō Luó Zǐ

      別名 : 天師栗、娑婆子

      、武吉
      、仙栗、開心果
      、蘇羅子
      、索羅果、梭欏子

      英文名 : Chinese Buckeye Seed, Wilsom Buckeye Seed

      出處 : 1.《益部方物略記》:天師栗,專蓬若橡

      。生青城山中
      ,他處無有也。似栗昧美
      ,惟獨(dú)居為異
      。2.《留青日札》:婆羅樹出西番海中。 株甚巨
      ,每校生葉七片
      。有花穗甚長而黃,如票花
      。秋后結(jié)實(shí)如栗
      ,可食。正所謂七葉樹也
      。3.《藥性考》:娑羅子
      ,一枝七葉九葉,苞如人面
      ,花如牡丹
      ,香白。

      來源 : 藥材基源:為七葉樹科植物七葉樹

      、浙江七葉樹或天師栗的果實(shí)或種子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Aesculus chinensis Bunge2.Aesculus wilsonii Rehd.采收和儲(chǔ)藏:10月間采收成熟果實(shí),曬7-8天后
      ,再用文火烘干至足干
      ,烘前用針在果皮上刺扎,以防爆破,且易干燥
      。亦可直接曬干或剝除果皮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800m的闊葉林中。資源分布:1.河北南部

      、山西南部
      、陜西南部、江蘇
      、浙江
      、河南北部有栽培,僅秦嶺地區(qū)有野生
      。2.分布于江西西部
      、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
      、湖南
      、廣東北部、四川
      、貴州和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1.七葉樹,落葉喬木

      ,高達(dá)20m
      ,樹冠寬廣。掌狀復(fù)葉對(duì)生
      ;葉柄長5-16cm
      ;小葉片5-7枚,長橢圓形或卯狀披針形
      ,長8-18cm
      ,寬2-6.5cm,先端窄尖
      ,基部楔形
      ,邊緣有細(xì)鋸齒,上面無毛
      ,下面疏生細(xì)柔毛或無毛
      ,小葉柄疏生細(xì)柔毛。 圓錐花序頂生
      ,尖塔形
      ,長18-28cm;總花梗長6-10cm
      ,花梗疏生細(xì)柔毛
      ;雄花和兩性花同株而密生
      ;花小,白色
      ,長1.2cm
      ;花萼筒形,不整齊的5餞裂
      ,外被短柔毛
      ;花瓣4,橢圓形
      ,上2瓣較下2瓣窄長
      ;雄蕊6-8;兩性花的于房上位中有細(xì)柔毛
      。葫果近于圓球形
      ,頂端扁平或微尖突,密生黃褐色的斑點(diǎn)
      ,3瓣裂
      。種子 l枚,圓球形
      ,直徑2.5-4cm
      、種臍闊大占底部的l/2左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7月。果期8-9月
      。2.天師栗
      ,落葉喬木,高達(dá)25m
      。掌狀復(fù)葉對(duì)生
      ;葉柄長6-15cm,被短柔毛
      ;小葉片5-7
      ,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20cm
      ,寬3-8.5cm
      ,先端窄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
      ,邊緣有細(xì)鋸齒
      ,上面主脈上疏生細(xì)柔毛,下面密生細(xì)柔毛
      ,小葉柄有短柔毛
      。圓錐花序頂生
      ,長達(dá)35cm;總花梗長達(dá)10cm
      ,花梗被有細(xì)柔毛
      ;雄花和兩性花同株而疏生;花白色
      ,長 l-1.5cm
      ;花曹簡(jiǎn)形,不整齊的5淺裂
      ,裂片近圓形
      ,面密生細(xì)柔毛;花瓣4
      ,橢圓形
      ,上2瓣較窄長,外面和邊緣密生細(xì)柔毛
      ;雄蕊6-8
      ;兩性花的子房上位,卵形
      。葫果卵形或倒卵形
      ,頂端突起而尖汐〔表密生黃褐色斑點(diǎn)。種子1-2枚
      ,圓球狀
      ,種臍約為底部的 1/3?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7月
      。果期7-9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為半陰性樹種
      ,耐寒。喜濕潤肥沃土壤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或扦插繁殖。種子繁殖:因種子壽命短
      ,故需隨采隨播
      ,如來不及播種時(shí),也應(yīng)將種子埋于泥炭土中放陰涼處
      ,并須隨時(shí)檢查
      ,防止霉?fàn)€。點(diǎn)播行株距16-24cm
      ,播種時(shí)應(yīng)注意將種臍向下
      ,保持土壤濕度約3-4星期出苗
      。幼苗忌陽光直射,應(yīng)搭棚遮蔭
      。北方
      ,當(dāng)年秋末掘起,入窯過冬
      ;第2年冬前于根際培土
      ,并用稻草包扎過冬,第5年后即可不需防寒
      。插插繁殖:多用根插
      ,春季可在溫床扦插;初夏可用嫩枝于沙盒內(nèi)扦插
      ,亦能成活

      性狀 : 性狀鑒定:1.七葉樹的干燥果實(shí)略呈圓球形,直徑2.5-4cm

      ,少數(shù)達(dá)6-8cm
      ,頂端扁平或微突尖,基部有果柄痕跡
      ,果皮表面棕褐色
      ,粗糙,密布黃棕色的斑點(diǎn)
      ,有三條縱溝
      ,形成三瓣?duì)睢I唐烦3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種子圓球形或不規(guī)則的扁球形
      ,堅(jiān)硬,表面栗褐色
      ,不甚平坦,上端的種臍黃棕色
      ,約占種子的1/2
      ,基部凹陷,有 l條稍突起的種脊
      ,沿一邊伸至種臍
      ;斷面白色或淡黃白色,于葉肥厚
      ,粉質(zhì)
      。果皮和種皮氣味微弱,而子葉味極苦
      。以均勻
      、飽滿
      、斷面黃白色者為佳。2.天師栗的干燥果實(shí)與上種相似
      ,主要不同點(diǎn)是:果實(shí)卵形或倒卵形
      ,表面斑點(diǎn)較稀,果殼干后厚約1mm
      。顯微鑒定:1.七葉樹:種皮解離組織:1.1.種皮表皮細(xì)胞黃棕色
      ,表面觀多角形,直徑15-38μm
      ,壁略不均勻增厚
      ,角部有錐狀工瘤狀突起;斷面觀類長方形或類方形
      。1.2.種皮下皮細(xì)胞卵圓形
      、類圓形或類長方形,長徑25-93μm
      ,短徑21-43μm
      ,壁稍厚,紋孔及孔溝較稀疏
      。1.3.種皮分枝細(xì)胞較大
      ,類圓形、類多角形
      、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形
      ,長徑68-162μm,短徑18-68μm
      ,有長短不一分枝
      ,壁稍厚,紋孔大小懸殊
      ,多集成紋孔域
      。2.天師栗:表皮細(xì)胞角部錐狀或瘤狀突起不明顯;下皮細(xì)胞較少
      ,長徑31-55μm
      ,短徑21-40μm;分枝細(xì)胞較多
      ,長徑53-150μm
      ,短徑13-52μm。本品以大小均勻
      、飽滿
      、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毒性 : 娑羅子皂甙給兔靜脈注射以相當(dāng)人1次用量的15倍(3mg/kg)

      ,其體內(nèi)血漿游離血紅蛋白與紅細(xì)胞計(jì)數(shù)無明顯變化
      ;大鼠在亞急性毒性試驗(yàn)亦未發(fā)現(xiàn)紅細(xì)胞與血紅蛋白值有異常改變
      。表明其在一定劑量下對(duì)體內(nèi)血紅細(xì)胞無急性破壞作用。半數(shù)致死量 為4.73±0.77mg/kg

      化學(xué)成分 : 七葉樹種子含脂肪油31.8%

      ,淀粉36%,纖維l4.7%
      ,粗蛋白1.1%
      。脂肪油主要為油酸和硬脂酸的甘油酯。同屬植物日本七葉樹Aesculus turbinata B1.的種子中分出玉蕊醇C(Barringtogenol C)
      、 七葉樹甙元(Aesci-genin)
      、原七葉樹甙元(Protoaescigenin)和16-脫氧玉蕊醇C。其中主成分為油酸及硬脂酸甘油酯
      ,另含淀粉
      、纖維粗蛋白及七葉皂甙(aescin)等。

      藥理作用 : 1.抗炎作用:七葉皂甙粉末對(duì)致炎物質(zhì)如:鹿角菜

      ,葡聚糖
      、醋酸、卵蛋白等引起的大鼠腳掌浮腫
      ;對(duì)紫外線照射引起的紅斑
      ;醋酸引起的腹腔內(nèi)色素漏出,羧甲基纖維素引起的炎癥囊腫所致的蛋白滲出和白血球游走
      ,以及福爾馬林濾紙法引起的肉芽腫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娑羅子總皂甙經(jīng)不同給藥途經(jīng)均具有抗小鼠急性減壓缺氧作用。即由腎上腺素造成小鼠降低減壓耐缺氧的情況下
      ,仍有較強(qiáng)的抗低壓缺氧作用
      ,腹腔注射或口服總皂甙均能顯著改善由二甲苯導(dǎo)致小鼠耳朵的炎癥滲出,其抑制率腹腔注射為87.5%
      ,口服為84.7%
      。提示娑羅子總皂甙有抗炎作用。又有報(bào)道娑羅子皂甙具有抗蛋白的腫脹
      、抗急性滲出
      、減少毛細(xì)管通透性的作用。經(jīng)對(duì)大鼠蛋清性關(guān)節(jié)炎影響的實(shí)驗(yàn)表明
      ,給予娑羅子皂劑量5mg/kg,2-6小時(shí)內(nèi)均具抑制大鼠蛋清性關(guān)節(jié)炎作用(P<0.01)與氫化可的松20mg/kg的抗腫脹作用基本一致
      。娑羅子皂甙可增加大鼠腎上腺與萎縮胸腺重量
      ,一次給藥后使大鼠腎上腺內(nèi)維生素C含量明顯降紙,因此其的抗炎作用可能與腎上腺皮質(zhì)有關(guān)
      。2.消腫作用:七葉皂甙對(duì)三乙基錫硫酸鹽(Triety istannous-sulfate)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有保護(hù)作用a.t葉皂甙能抑制大鼠由于熱傷害引起的水腫
      ;能明顯降低因結(jié)扎兩側(cè)外頸靜脈所致的水腫及水鈉潴留也可抑制因氯仿引起的兔毛細(xì)血管滲透性增加
      。靜脈注射七葉皂甙能阻止大鼠由于皮下注射鹽酸組胺引起的血管擴(kuò)張。娑羅子皂甙可抑制組胺所致的小鼠毛細(xì)血管和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增加
      。3.促皮質(zhì)甾酮作用:經(jīng)大鼠腹腔注射 B-七葉皂甙5mg/kg可使血漿中的皮質(zhì)甾酮及血糖明顯增高
      ,B-七葉皂甙能引起促皮質(zhì)素(ACTH)的分泌,從而導(dǎo)致了皮質(zhì)甾酮合成及從腎上腺分泌及質(zhì)甾酮的增多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

      ,除去外殼,洗凈
      ,曬干
      ,用時(shí)搗碎。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

      性味 : 味甘

      ;性溫

      功能主治 : 疏肝;理氣

      ;寬中
      ;止痛。主胸脅
      ;乳房脹痛
      ;痛經(jīng);胃脘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5-10g
      ;或燒灰沖酒。

      復(fù)方 : ①治胃痛:娑羅子一枚去殼

      ,搗碎煎服
      ,能令蟲從大便出,三服
      。(《百草鏡》)②治九種心痛:娑羅干燒灰
      ,沖酒服。(《楊春涯經(jīng)驗(yàn)方》)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7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
      、長生草、丹沙草
      、生肌草
      、石中珠、巖浮萍
      、豬毛七
      、水豬毛七、豬鬃草
      、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生
      ,始載于《本經(jīng)》,一名丹草
      ,列入下品
      桑白皮
      《中國藥典》:桑白皮拼音注音 : Sānɡ Bái Pí?jiǎng)e名 : 桑根皮英文名 : CORTEX MORI來源 : 本品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葉落時(shí)至次春發(fā)芽前采挖根部
      兩面青
      《全國中草藥匯編》:兩面青拼音注音 : Liǎnɡ Miàn Qīnɡ別名 : 甲滿來源 : 紫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苾擅媲郙aesa indica (Roxb.)A. DC.,以全株入藥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苦
      ,涼
      山玉桂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 :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 羊石子(《本事方》)
      ,羊腎(《四川中藥志》)
      。出處 : 《綱目》來源 : 為牛科動(dòng)物山羊或綿羊的睪丸
      。宰羊時(shí)
      甲魚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頭、團(tuán)龜頭
      、鰲頭來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