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àn Wěi Kuí
英文名 : Yellow Palm, Areca Palm, Butterfly Palm, Golden-feather Palm
出處 :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散尾葵的葉鞘纖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rysaliclocarpus lutescens H. Wend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除去葉子,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廣東、海南、廣西、云南有栽培,多植于庭園或花圃資源分布:原產(chǎn)非洲馬達加斯加。
原形態(tài) : 散尾葵,叢生灌木至小喬木,高3-8m。莖基部膨大。葉羽狀全裂,擴燕尾服而稍彎,長約1.5m;裂片40-60對,2列排列,披針形,長35-50cm,寬1.2-2cm,先端長尾狀漸尖并具不等長的短2裂,頂端的羽片漸短,長約10cm;葉柄及葉軸光滑,黃綠色,上面具溝槽,背面凸圓;葉鞘長而略膨大,通常黃綠色,初時被蠟質(zhì)白分,有縱向溝紋?;ù菩弁?,小而呈金黃色;肉穗花序生于葉鞘束下,多分枝,排成圓錐花序式長約0.8m,具2-3次分枝,分枝花序長20-30cm,其上有8-12個小穗軸,花小,金黃色,螺旋狀著生;雄花萼片和花瓣各3片,難蕊6;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同,子房1室,有短的花柱和粗的柱頭。果稍呈陀螺形或倒卵形,長約1.8cm,直徑約1cm,鮮時土黃色,干時紫黑色,無內(nèi)果皮。種子略為倒卵形,胚乳均勻,中央有狹長的空腔,胚側(cè)生?;ㄆ?月,果期8月。
栽培 : 圃生物學(xué)特性,喜高溫、高濕氣候。宜選擇微酸性土壤栽培。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和分蘗繁殖法。種子育苗移栽:參見魚尾葵。分蘗繁殖:春季,于母株叢株中連根挖起矮小分株,按行株距3m×2m開穴定植。田間管理,定植后經(jīng)常除草、松土、澆水,每年施肥2-3次。
化學(xué)成分 : 含氨基酸:谷氨酸(glutamic acid),谷氨酰胺(glutamine),甘氨酸(glycine).
歸經(jīng) : 入肝經(jīng)
性味 : 味微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 : 收斂止血。主吐血咯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炒炭煎湯,10-15g。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味微苦、性涼,有收斂止血的功能。用于各種出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7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撒發(fā)
下一篇: 散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