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Shí Nán
別名 : 風藥、欒茶
英文名 : Chinese Photinia Leaf
出處 : 出自1.《別錄》:石南,生華陰山谷。二月、四月采葉,八月采實,陰干。2.《唐本草》:石南葉似菵草,凌冬不雕,以葉細者為良,關(guān)中者好,為療風邪丸散之要。其江山已南者長大如枇杷葉,無氣味,殊不任用。今醫(yī)家不復用實。3.《蜀本草》:《圖經(jīng)》云,石南,終南斜谷近石處甚饒。今布人多以瓦韋為石韋,以石韋為石南。不可不審之。4.《本草圖經(jīng)》:石南,株極有高大者,江湖間出,葉如枇杷葉,有小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石楠的葉或帶葉嫩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otinia serrulata Lind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但以夏、秋兩季采收者為佳,采后曬干即可。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500m的雜木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石楠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6m,有時可達12m。小枝褐灰色,無毛。葉互生;葉柄粗壯,長2-4cm,老時無毛;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9-22cm,寬3-6.5cm,先端尾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危吘売惺枭呦偌氫忼X,近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幼時中脈有絨毛,成熟后兩面皆無毛。本種葉片形變異較大,幼苗期鋸齒有針刺。花兩性;復傘房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無毛;花便長3-5mm;花密生,直徑6-8mm;萼筒杯狀,長約1mm;萼片5,闊三角形,長約1mm,先端急尖;花瓣5,白色,近圓形,直徑3-4mm;雄蕊20,外輪較花瓣長,內(nèi)輪較花瓣短,花藥帶紫色;花柱2,有時為3,基部合生,柱頭頭狀,子房先端有柔毛。梨果球形,直徑5-6mm,紅色,鮮艷著目,后成褐紫色。種子1顆,卵形,長2mm,棕色,平滑。花期4-5月,果期10月。
性狀 : 性狀鑒別,莖呈圓柱形,直徑0.4-0.8cm,有分枝;表面暗灰棕色,有縱皺紋,皮孔呈細點狀;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薄,暗棕色,木部黃白色,裂片狀。葉互生,具柄,長1-4cm,上面有一縱槽;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8-15cm,寬2-6cm;先端尖或突尖,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具細密的鋸齒,齒端棕色,但在幼時及萌牙枝上的葉緣具芒狀鋸齒;上面棕色或棕綠色,無毛,羽狀脈,中脈凹入。下面中脈明顯突出。葉片革質(zhì)而脆。氣微,莖微苦,葉微澀。以枝嫩、條勻、葉完整無碎者為佳。顯微鑒別,葉橫切面:上、下表皮均為1列近方形細胞,外側(cè)被角質(zhì)層。葉肉組織柵狀細胞3-4列,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疏松,中脈向下突出,上、下表皮內(nèi)側(cè)各有3-4列厚角細胞,壁角質(zhì)化;維管束呈“U”字形,中柱鞘纖維與含黃色物質(zhì)的薄壁細胞相間排列成繼續(xù)的半球形。中脈部的厚角細胞、薄壁細胞、韌皮部和葉肉組織細胞中含草酸鈣棱晶和簇晶。含黃色物質(zhì)的細脈散在于海綿組織及中脈的薄壁組織中尤其是中脈維管束的周圍為多。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平周壁角質(zhì)化,無氣孔。下表皮細胞稍小,垂周壁平直,氣孔稠密,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4-8個。粉末特征:棕色。纖維眾多,無色或淡黃色,多成束,破碎,直徑約13μm,周圍薄壁細胞內(nèi)含有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草酸鈣方晶易察見,直徑7-33μm。草酸鈣簇晶,多存于葉肉薄壁細胞內(nèi),直徑16-33μm。
毒性 : 對大鼠毒性較小,60及100mg/kg,服一個月,對生長無影響,肝及脂質(zhì)代謝亦無改變。日本使用之石南乃杜鵑花屬植物Rhododendron metternichii S. et Z.,其毒性(小鼠)較石南強2-3倍,能引起痙攣,二者不應混淆。
化學成分 : 葉、枝含氰甙(Cyanophorie glycoside),根中不含。葉含游離的氫氰酸,其含量變化較大,約為0.015%-0.120%;另含野櫻皮甙(prunasin),水解后得葡萄糖、苯甲醛及氫氰酸。
藥理作用 : 10%葉浸劑在試管內(nèi)可殺死日本血吸蟲尾蚴,也能殺滅釘螺。70%葉乙醇浸出液能抑制離體蛙心,收縮離體兔耳血管,抑制離體腸管,降低麻醉犬血壓。有強心、利尿、抑菌作用。3.7%煎劑對離體蛙心、100%煎劑經(jīng)淋巴囊給藥對在體蛙心,或75%煎劑10ml靜脈注射對在體兔心均有興奮作用。
炮制 : 洗凈,微潤,切絲曬干。
鑒別 :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1h,用濾液作下述試驗:1.取上述甲醇提取液1ml,加鎂粉少許,加濃鹽酸4-5滴,在水浴上加熱,即顯要橙紅色。2.取上述甲醇提取液1ml,置蒸發(fā)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飲和硼酸丙酮溶液和10%枸椽酸溶液各1ml,繼續(xù)蒸干,將殘渣在紫外光燈下觀察,可見強裂的黃綠光熒光。(2)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水少許,使之濕潤。試管加塞,寒與管壁間懸掛一條用苦味酸鹽溶液濕潤過的濾紙,將試管置60-70℃水浴中加熱約15min,試紙顯磚紅色。(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溫浸30min,濾過,取濾液2滴,點于濾紙上,滴加三氯醋酸試劑1-2滴,加熱至100℃始顯淺紅色,漸變?yōu)榈仙?/span>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性味 : 味辛;苦;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 : 祛風濕;止癢;強筋骨;益肝腎。主風濕痹痛;頭風頭痛;風疹;腳膝痿弱;腎虛腰痛;陽痿;遺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吹鼻。
復方 : 石南丸《圣濟總錄》:去風濕、活血脈。石南酒《圣濟總錄》:風疹不解;石南散《普濟方》:息風定志。
各家論述 : 1.《綱目》:石南,古方為治風痹腎弱要藥,今人絕不知用,識者亦少,蓋由甄氏《藥性論》有令陰痿之說也。殊不知服此藥者,能令腎強,嗜欲之人,借此放恣,以致痿弱,歸咎于藥,良可慨也。2.《本草從新》:石楠葉祛風通利,是其所長,補腎之說,未可信也?!侗窘?jīng)》:破積聚,逐風痹。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8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石刁柏
下一篇: 石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