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
別名 : 石林珠、金星草、止血草、洞里仙、雞毛草、石蜈蚣、烏骨草、鹿仙草
來源 : 蕨類鐵角蕨科鐵角蕨屬植物鐵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 淡,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止血,收斂止帶。用于小兒高熱,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外用治燒燙傷,外傷出血,疔瘡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 0.3~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
別名 : 石林珠(《峨嵋藥植》),瓜子蓮(《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豬宗七(《陜西中草藥》)。
出處 : 《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 : 為鐵角蕨科植物鐵角蕨的帶根全草。
生境分布 : 生于山溝中石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廣東、臺灣、河南、陜西、山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3~35厘米。根莖短,密被粗篩孔狀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10厘米,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一次羽狀復(fù)葉,線狀披針形,長10~25厘米,寬約1.2~1.5厘米,兩端稍漸狹;羽片疏生,20對左右,有極短小柄,斜卵形或扇狀橢圓形,長5~6毫米,先端鈍形,前緣有細(xì)齒,基部廣楔形;葉稍呈草質(zhì),表面濃綠色。孢子囊群線形,每羽片上有6~8枚,與中脈略成斜交,囊群蓋同形。
藥理作用 : 葉含粘液質(zhì)。作用參見"豬鬃草"條。
性味 : 《陜西中草藥》:"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 : 清熱,滲濕,止血,散瘀。治痢疾,淋病,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瘡癤疔毒,跌打腰痛。①《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紅白痢,連根葉酒煎服。"②《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及腰痛,浸酒服。"③《廣西藥植名錄》:"外用止血,治火傷。"④《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疔瘡熱癤,搗爛敷。"⑤《陜西中草藥》:"利水,通淋,補(bǔ)腎,調(diào)經(jīng)。治小便淋澀,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遺精,陰虛盜汗。"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4錢;或浸酒。外用:搗敷。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
別名 : 石林珠、瓜子蓮、豬宗七、豬鬃七、篦子草、蜈蚣草、石間生、對月草、洞里仙、石蜈蚣、石壁連、一掃光、豬毛七、鐵線蕨、蜈蚣趕蛇、蕨萁
英文名 : Herb of Common Maidenhair Spleenwort
出處 : 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鐵角蕨的帶根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plenium trichomanes 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2400m的密林下、山谷石巖上。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3-35cm。根莖短,密被粗篩孔狀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10cm,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澤;一次羽狀復(fù)葉,線狀披針形,長10-25cm,寬約1.2-1.5cm,兩端稍漸狹;羽片疏生,20對左右,有極短小柄,斜卵形或扇狀橢圓形,長5-6mm,先端鈍形,前緣有細(xì)齒,基部廣楔形;葉稍呈草質(zhì),表面濃綠色。孢子囊群線形,每羽片上有6-8枚,與中脈略成斜交,囊群蓋同形。
性狀 : 性狀鑒別 全草長約20cm。根莖短,被有多數(shù)黑褐色鱗片,下部叢生極纖細(xì)的須根。葉簇生;葉柄與葉軸呈細(xì)長扁圓柱形,直徑約1mm,栗褐色而為光澤,有縱溝,上面兩側(cè)??梢娙壍哪べ|(zhì)狹翅,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常中空;葉片條狀披針形,長約15cm,小羽片黃棕色,多已皺縮破碎,完整者展開后呈斜卵形或扇狀橢圓形,兩側(cè)邊緣有小鈍齒,背面可見孢子囊群。氣無,味淡。
化學(xué)成分 : 含C24-C31及C33的正烷烴和三萜類化合物:22(29)-何帕烯[22(29)-hopene]。又含黃酮類成分:山柰酚-3,7-二鼠李糖甙(kaempferol-3,7-dirhamnoside),山柰酚-3-O-α-L-鼠李糖-7-O-α-L-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O-α-L-rhamnoside-7-O-α-L-arabinoside),山柰酚-3-O-α-L-阿拉伯糖-7-O-α-L-鼠李糖甙(kaempferol-3-O-α-L-arabinoside-7-O-α-L-rhamnoside),蕓香甙(urtin)。還含酚酸化合物:兒茶酚(catechol),沒食子酸(gallic acid),焦性沒食子酚(pyrogallol)。
藥理作用 : 葉含粘液質(zhì)。作用參見豬鬃草條。
歸經(jīng) : 心;脾經(jīng)
性味 : 淡;平;涼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調(diào)經(jīng)止血。主小兒高熱驚風(fēng);腎炎水腫;食積腹瀉;痢疾;咳嗽;咯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瘡癤腫毒;毒蛇咬傷;水火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 1.《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紅白痢,連根葉酒煎服。2.《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及腰痛,浸酒服。3.《廣西藥植名錄》:外用止血,治火傷。4.《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疔瘡熱癤,搗爛敷。5.《陜西中草藥》:利水,通淋,補(bǔ)腎,調(diào)經(jīng)。治小便淋澀,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遺精,陰虛盜汗。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9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鐵線草
下一篇: 烏腳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