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Xī Mínɡ Zǐ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種子。5~6月果實成熟時采取全株,打下種子,曬干,揚凈。
生境分布 :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 植物形態(tài)詳"菥蓂"條。
性狀 : 干燥種子黑褐色,細小,長約1.5毫米,寬1~1.5毫米,表面有向心隆起的環(huán)紋,無毛。以籽粒飽滿、黑色、干燥、無灰土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成分 : 含黑芥子甙。又含脂肪油34%,揮發(fā)油0.836%,蔗糖1.8%,卵磷脂1.6%。
性味 : 辛,微溫。①《本經(jīng)》:"味辛,微溫。"②《別錄》:"無毒。"
注意 :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得荊實、細辛良。惡干姜、苦參。"②《藥性論》:"苦參為使。"
功能主治 : 治目赤腫痛流淚。①《本經(jīng)》:"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②《別錄》:"療心腹腰痛。"③《藥性論》:"治肝家積聚,眼目赤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外用:研末點眼。
復方 : 治眼熱痛,淚不止:菥蓂子,搗篩為末,欲臥,以銅箸點眼中,當有熱淚及惡物出,并去胬肉,可三、四十夜點之。(《海上集驗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Xī Mínɡ Zǐ
英文名 : Seed of Boor's Mustard, Seed of Dish Mustard, Seed of Field Pennycress, Seed of Wild Cress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laspi arvense L.采收和儲藏:5-6月果實成熟時采取全株,打下種子,曬干,揚凈。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幾乎遍及全國。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
原形態(tài) : 菥蓂 一年生草本,高9-60cm,無毛。莖直立,不分技或分枝,具棱?;~葉輛長1-3cm;葉片倒卵狀長圓形,長3-5cm,寬l-1.5cm,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抱莖,兩側(cè)箭形,邊緣具疏齒??偁罨ㄐ蝽斏?;花白色;萼片4,直立,卵形,先端圓鈍;花瓣長圓狀倒卵形,長2-4mm,先端圓鈍或微凹;雄蕊6,分離;雌蕊1,子房2室,柱頭頭狀,近2裂,花柱短或長。短角果近圓形或倒寬卵形,長8-16mm,扁平,周圍有寬翅,先端有深凹缺。種子5-10顆,卵形,長約1。5mm,稍扁平,棕褐色,表面有顆粒狀環(huán)紋?;ü?-7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種扁圓形,長約1.8mm,寬約1.2mm;表面棕黑色,兩面各有5-7條突起偏心性環(huán)紋,基部尖,并有小凹。種皮薄,無胚乳,子葉直疊。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 種子含黑芥子甙(Sinigrin),芥子酶與揮發(fā)油,脂肪油,脂肪油中含有二十碳-11-烯酸甲酯(methyl eicos-11-enate)。
歸經(jīng) : 肝;脾;腎經(jīng)
性味 : 辛;微溫
注意 : 1.《本草經(jīng)集注》:得荊實、細辛良。惡干姜、苦參。2.《藥性論》:苦參為使。
功能主治 : 明目;祛風濕。主目赤腫痛;障翳胬肉;迎風流淚;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5g。
復方 : 治眼熱痛,淚不止: 菥蓂子,搗篩為末,欲臥,以銅箸點眼中,當有熱淚及惡物出,并去胬肉,可三、四十夜點之。(《海上集驗方》)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2.《別錄》:療心腹腰痛。3.《藥性論》:治肝家積聚,眼目赤腫。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49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菥蓂
下一篇: 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