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粳米
拼音注音 : Jīnɡ Mǐ
別名 : 白米
來源 : 禾本科粳米Oryza sativa L. ,以種子入藥
。
生境分布 : 全國(guó)各地。
功能主治 : 溫中和胃 ,益氣止泄
。主治煩躁口渴
,赤痢熱躁
,傷暑發(fā)熱
。
用法用量 : 0.3~1兩。
摘錄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粳米
拼音注音 : Jīnɡ Mǐ
別名 : 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生境分布 : 水生或陸生。全國(guó)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稻(《詩經(jīng)》),又名:稌(《詩經(jīng)》),嘉蔬(《禮記》),水稻
。一年生草本
。稈直立,叢生
,高約1米左右
;中空,有節(jié)
,有分蘗
。葉具葉鞘,葉鞘無毛
,與節(jié)間等長(zhǎng)或下部者較長(zhǎng)
;葉舌膜質(zhì)而較硬,披針形
,基部?jī)蓚?cè)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jié)合
,長(zhǎng)8~25毫米,幼時(shí)具明顯的葉耳
;葉片線形
,扁平,長(zhǎng)30~60厘米
,寬6~15毫米
;粗糙,葉脈明顯
。圓錐花序疏松
,成熟時(shí)向下彎垂,分枝具角棱
,常粗糙
;小穗長(zhǎng)圓形,長(zhǎng)6~8毫米
;每小穗僅具1花
,不育花外稃錐刺狀,無毛
;可育花外稃硬紙質(zhì)
,具5脈,遍被細(xì)毛或稀無毛
,無芒或有芒
;內(nèi)稃3脈,亦被細(xì)毛;鱗被2枚
,卵圓形
,長(zhǎng)約1毫米;雄蕊6
,花藥長(zhǎng)約2毫米
,花絲細(xì)弱;子房長(zhǎng)圓形
,光滑
,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
,有時(shí)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
。穎果矩圓形,平滑
,淡黃色
、白色。種子具明顯的線狀種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8月。果期8~9月
。
化學(xué)成分 : 約含75%以上的淀粉,8%左右的蛋白質(zhì),0.5~1%的脂肪
。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
;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diǎn)而異
。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膽甾醇和自由膽甾醇
,菜油甾醇,豆甾醇
,谷甾醇
,甘油一、二
、三酯
,磷酯,廿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拾贝计咸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自由脂肪酸。尚含有乙酸
、延胡索酸
、琥珀酸、甘醇酸
、檸檬酸和蘋果酸等多種有機(jī)酸
,葡萄糖
、果糖、麥芽糖等單糖
。
藥理作用 : 抗腫瘤作用。應(yīng)用自然長(zhǎng)菌風(fēng)化陳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發(fā)黑者
,80℃焙干
,磨粉,做成水混懸液
、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
。給小鼠接種腹水型肝癌后,每天灌服水混懸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
,連續(xù)10天
,對(duì)于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77.6%
、56.4%和52.1%
。在腹水涂片上看到用藥組的癌細(xì)胞退變現(xiàn)象都較對(duì)照組為著,肉眼觀察
,對(duì)照組腹腔內(nèi)腫瘤生長(zhǎng)較給藥組廣泛
,粘連情況也較嚴(yán)重。但接種癌細(xì)胞后11天
,對(duì)照組與用藥組動(dòng)物死亡情況并無明顯差異
。
歸經(jīng) : 《本草求真》:"入脾、胃經(jīng)。"
性味 : 甘,平。①《別錄》:"味苦
,平
,無毒,"②《千金·食治》:"味辛苦
,平
,無毒。生者冷
,燔者熱
。"③《七卷食經(jīng)》:"味甘,微寒
。"④《綱目》:"北粳:涼
,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
,晚白粳:寒
,新粳:熱,陳粳:涼
。"
注意 : 《綱目》:"炒米湯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功能主治 : 補(bǔ)中益氣,健脾和胃
,除煩渴,止瀉痢
。①《別錄》:"主益氣
,止煩,止泄
。"②《千金·食治》:"平胃氣
,長(zhǎng)肌肉。"③孟詵:"溫中
,益氣
,補(bǔ)下元。"④《日華子本草》:"壯筋骨
,補(bǔ)腸胃
。"⑤《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強(qiáng)陰壯骨
,生津
,明目,長(zhǎng)智
。"⑥《綱目》:"粳米粥:利小便
,止煩渴,養(yǎng)腸胃
。""炒米湯:益胃除濕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霍亂狂悶 ,煩渴,吐瀉無度
,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
,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
,去滓取汁)
。上二味,和勻頓服之。(《圣濟(jì)總錄》竹瀝飲)②治赤痢熱躁:粳米半升
。水研取汁
,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
,沉井底一夜
,平旦服之。(《普濟(jì)方》)③治受胎未足
,初生無皮
,色赤,但有紅筋:早白米粉撲之
。(《圣濟(jì)總錄》)
各家論述 : ①寧原《食鑒本草》:"粳米 ,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
,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chǎn)亦白大小異族四
、五種,猶同一類也
,皆能補(bǔ)脾
,益五臟,壯氣力
,止泄痢
,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②《本草蒙筌》:"粳米
,傷寒方中
,亦多加入,各有取義
,未嘗一拘
。少陰證,桃花湯每加
,取甘以補(bǔ)正氣也
;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
;白虎湯入手太陰
,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
,使不速于下爾
。"③《綱目》:"梗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
,止可充食
;八
、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
。北方氣寒
,粳性多涼,八
、九月收者
,即可入藥;南方氣熱
,粳性多溫
,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
。""按羅天益《寶鑒》云
,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
。所以淡滲下行
,能利小便,又張耒《粥記》云
,每日起
,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
,谷氣便作
,所補(bǔ)不細(xì),又極柔膩
,與腸胃相得
,最為飲食之妙訣。"④《本草經(jīng)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
,為五谷之長(zhǎng)
,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
,其性平而無毒
,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
,血脈精髓
,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
,因之而強(qiáng)健
。《本經(jīng)》益氣止煩止泄
,特其余事耳
。"⑤《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
,功與秈同
,秈亦可粥而粳較稠,粳亦可飯而秈耐饑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bǔ)人之物
,強(qiáng)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飲者不宜吸粥
。痧脹霍亂雖米湯不可入口
,以其性補(bǔ),能閉塞隧絡(luò)也
。故貧人患虛證
,以濃米飲代參湯。至病人
、產(chǎn)婦粥養(yǎng)最宜
,以其較秈為柔,而較糯不粘也
。炒米雖香
,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
。又有一種香粳米
,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
,煮粥時(shí)加入之
,香美異常,尤能醒胃
。凡煮粥宜用井泉水
,則味更佳也。"
備注 : 稻的類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為粳稻、秈稻、糯稻等種。粳稻植株較矮,稈硬,葉幅狹,谷粒較短圓,米的粘性較強(qiáng),脹性小。秈稻植株較高,稈軟,葉幅寬,谷粒細(xì)長(zhǎng),米的粘性差,脹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種類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強(qiáng),脹性小。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粳米
拼音注音 : Jīnɡ Mǐ
別名 : 白米、粳粟米、稻米
、大米、硬米
英文名 : Rice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1.《藥性裁成》:粳米造飯
, 用荷葉煮湯者寬中,芥菜葉者豁痰
,紫蘇葉者行氣解肌
,薄荷葉者清熱,淡竹葉者避暑
。造粥則白粥之外
,入茯苓酪者清上實(shí)下,薯蕷粉者理胃
,花椒汁者辟LAN瘴
,姜、蔥
、鼓汁者發(fā)汗
,與夫古方羊腎、豬腎之類無非藥力也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殼的種仁。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Oryza sativa L.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穎果成熟時(shí),采收
,脫下果實(shí)
,曬干,除去稻殼即可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guó)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qū)。資源分布:我國(guó)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qū)。
原形態(tài) : 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稈直立
,叢生
,高約1m左右。葉鞘無毛
,下部者長(zhǎng)于節(jié)間
;葉舌膜質(zhì)而較硬
,披針形
,基部?jī)蓚?cè)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jié)合,長(zhǎng)5-25mm
,幼時(shí)具明顯的葉耳
;葉片扁平,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
,長(zhǎng)30-60cm
,寬6-15cm。圓錐花序疏松
,成熟時(shí)向下彎曲
,分枝具角棱,常粗糙
;小穗長(zhǎng)圓形
,兩側(cè)壓扁,長(zhǎng)6-8mm
,含3小花
,下方兩小花退化僅存極小的外稃而位于1兩性小花之下;穎極退化
,在小穗柄之頂端呈半月形的痕跡
;退化外稃長(zhǎng)3-4mm,兩性小花外稃
,有5脈
,常具細(xì)毛,有芒或無芒
,內(nèi)稃3脈
,亦被細(xì)毛;鱗被2
,卵圓形
,長(zhǎng)1mm;雄蕊6
;花藥長(zhǎng)2mm
;花柱2枚,筒短
,柱頭帚刷狀
,自小花兩側(cè)伸出
。穎果平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果期6-10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呈扁橢圓形 ,長(zhǎng)3-4mm
,寬2-3mm。一端圓鈍
;另端有胚脫落而稍歪斜
。表面淺白色,半透明
,光滑
。質(zhì)堅(jiān)硬,斷面粉性
。氣微
,味甘。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類白色
。單粒淀粉圓球形
,4-12邊形,直徑2-4μm
,臍點(diǎn)
、層紋均不明顯;復(fù)粒淀粉由2-8(-30)個(gè)分粒組成
。
化學(xué)成分 : 約含75%以上的淀粉(starch),8%左右蛋白質(zhì)(protein),0.5%-1¥脂肪(fat)
,另含少量B族維生素B1
、B2、B6等
。脂肪部分主要為膽甾醇(chole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
,一
、二、三酰甘油(monoglyceride
,diglyceride
,triglyceride),磷脂(phospholipids),還含有二十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拾贝计咸烟牵∟-lignoceryl sphingosylglucose)
,自由脂肪酸(free fatty acid)。尚含乙酸(acetic acid)
,延胡素酸(fumar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羥基代乙酸(glycolic acid)
,枸櫞酸(citr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等15種有機(jī)酸,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麥芽糖(maltose)等單糖和雙糖。
藥理作用 : 抗腫瘤作用:應(yīng)用自然長(zhǎng)菌風(fēng)化陳年(3年以上)的糯米粽子 ,剔去其發(fā)黑者,80℃焙干
,磨粉
,做成水混懸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
。給小鼠接種腹水型肝癌后
,每天灌服水混懸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連續(xù)10天
,對(duì)于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抑制率分別為77.6%、56.4%和52.1%
。在腹水涂片上看到用藥組的癌細(xì)胞退變現(xiàn)象都較對(duì)照組為著
。肉眼觀察,對(duì)照組腹腔內(nèi)腫瘤生長(zhǎng)較給藥組廣泛
,粘連情況也較嚴(yán)重
。但接種癌細(xì)胞后11天,對(duì)照組與用藥組動(dòng)物死亡情況并無明顯差異
。
鑒別 : 理化鑒別 取粉末2g ,加水4ml,置研缽中研磨
,靜置片刻后吸取上清液
,濾過,濾液供試
。 (1)取上述水提取液
,點(diǎn)于濾紙上,噴灑茚三酮試劑,在100℃左右烘箱中放置1-2min
,斑點(diǎn)呈紫色
。 (2)取上述水提取液,點(diǎn)于濾紙上
,噴灑苯胺-鄰苯二甲酸試劑
,105℃烘5min,呈現(xiàn)棕色斑點(diǎn)
。(3)取上述水提取液
,加1滴碘-碘化鉀溶液,顯紫藍(lán)色
。
歸經(jīng) : 脾;胃;肺經(jīng)
性味 : 甘;平
注意 : 《食療本草》:“新熟者動(dòng)氣,常食干飯,令人熱中,唇口干;不可和蒼耳食品店之,令人卒心痛;不可與馬肉同食之,發(fā)痼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功能主治 : 補(bǔ)氣健脾;除煩渴;止瀉痢。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 ;心煩口渴
;瀉下痢疾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30g ;或水研取汁
。
復(fù)方 : ①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 淡竹瀝一臺(tái),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圣濟(jì)總錄》竹瀝飲)②治赤痢熱躁: 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 (《普濟(jì)方》)③治受胎未足,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 早白米粉撲之。 (《圣濟(jì)總錄》)
各家論述 : 1.寧原《食鑒本草》:粳米, 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chǎn)赤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皆能補(bǔ)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2.《本草蒙筌》:粳米,傷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義,未嘗一拘。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補(bǔ)正氣也;竹葉石膏湯頻用
,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湯入手太陰
,亦同甘草用看
,取甘以緩之,使不速于下爾
。3.《綱目》:粳稻六
、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
,十月收者為晚粳
。北方氣寒,粳性多涼
,八
、九月收者,即可入藥
;南方氣熱
,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
,乃可入藥
。按羅天益《寶鑒》云,粳粟米粥氣薄味談
,陽中之陰也
。所以談滲下行,能利小便
。又張耒《粥記》云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
,空腹胃虛
,谷氣便作,所補(bǔ)不細(xì)
,又極柔膩
,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4.《本草經(jīng)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
,為五谷之長(zhǎng),人相賴以為命者也
。其味甘而淡
,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
,而五臟生氣
,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
,周身筋骨肌肉皮膚
,因之而強(qiáng)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窘?jīng)》益氣止煩止泄
,特其余事耳
。5.《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
,功與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