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ié Jié Huā
別名 : 耐驚菜(《救荒本草》),蝦蠊菜(《生草藥性備要》),滿天星(《植物名實圖考》),蝦鉗萊、白花仔(《廣州常見經(jīng)濟植物》),白花節(jié)節(jié)草、曲節(jié)草、蛇癇(《福建民間草藥》),水牛膝、一包針(《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豬屎草(《閩南民間草藥》),水金鈴(《四川中藥志》),地扭子、飛疔草(《貴州草藥》),耐驚花(江西《草藥手冊》)。
出處 :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 為莧科植物蓮子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夏季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水邊、田邊等潮濕地。分布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
原形態(tài) : 蓮子草(《救荒本草》)一年生草本。莖細長,上升或匍匐,有兩行縱列的白色柔毛,節(jié)上密被柔毛。葉對生,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8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漸狹成短葉柄,全緣或中部呈波狀。頭狀花序腋生,長0.5~1厘米;每花有苞片5,披針形,干膜質(zhì);花密集,花被5,白色,干膜質(zhì);雄蕊通常3枚,不育雄蕊三角狀鉆形,花絲基部合生成杯狀;雌蕊1,心皮1,柱頭頭狀。胞果倒卵形,稍扁平,兩側(cè)有狹翅?;ㄆ?月。果期7月。
歸經(jīng) : 《泉州本草》:"入心、小腸二經(jīng)。"
性味 : 苦,涼。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平,無毒。"②《四川中藥志》:"味微苦,性寒,無毒。"③《泉州本草》:"味淡,微寒,無毒。"
功能主治 : 清熱,利尿,解毒。治咳嗽吐血,痢疾,腸風(fēng)下血,淋病,癰疽腫毒,濕疹。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瘀,消毒,敷瘡。"②《植物名實圖考》:"洗無名腫毒。"③《福建民間草藥》:"消炎止痛,拔毒退腫。"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咳嗽,吐血,下乳。"⑤《四川中藥志》:"清火退熱,治牙痛,利水,療腸風(fēng)下血。"⑥《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逐血消瘀,通淋利小便。治發(fā)熱口渴,淋癥,腸癰,痢疾,外敷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 ①治肺熱咳血:蝦鉗菜三兩。搗汁,加食鹽少許,燉溫服。(《福建中草藥》)②治赤白痢疾:節(jié)節(jié)花鮮全草五至八錢,水一碗半,煎七分。赤痢和白糖,白痢和紅糖服;或調(diào)蜂蜜最妙。(《閩南民間草藥》)③治腸風(fēng)下血:水牛膝、落地金錢。燉內(nèi)服。④治諸種淋癥:節(jié)節(jié)花鮮全草煎湯服,每次二兩,每日二次。⑤治小便疼痛:節(jié)節(jié)花全草,每次二兩,煎湯泡食鹽或糖,代茶頻服。⑥治慢性腸癰:節(jié)節(jié)花鮮全草,搗絞汁泡酒服,每次一兩,每日三次。(《泉州本草》)⑦治疔瘡腫毒:鮮曲節(jié)草,用冷開水洗凈,和冬蜜搗貼,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⑧治蜂窩癰:節(jié)節(jié)花鮮全草適量,搗汁和雞蛋清調(diào)敷。(《閩南民間草藥》)⑨治牙痛:水牛膝、地骨皮、蒲草頭。水煎服。(《四川中藥志》)⑩治虛火牙疼:水牛膝、路邊雞、桂花根,水煎服。(《四川中藥志》)⑾治蛇傷:鮮曲節(jié)草二至四兩,地瓜燒酒四兩,酌加水煎取成半碗,內(nèi)服。所余藥渣,搗勻敷貼傷處。(《福建民間草藥》)⑿治濕疹、皮炎、癬疥:蝦鉗菜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⒀治瘧疾:地扭子嫩葉尖一兩。煮稀飯吃。(《貴州草藥》)⒁治痞塊:地扭子適量,搗爛包痞塊硬處。(《貴州草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Jié Jié Huā
別名 : 耐驚菜、蓬子草、蝦蠊菜、滿天星、蝦鉗菜、白花仔、白花節(jié)節(jié)草、曲節(jié)草、蛇癇、水牛膝、一包針、豬屎草、水金鈴、地扭子、飛疔草、蟛蜞菊、耐驚花、鱟腳菜
出處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蓮子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ternanthera sessilis(L.) DC. [Illece-bruin。Sessile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平曠野路邊、水邊、田邊請潮濕處。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南和西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0-45cm。莖上升或匍匐,多分枝,具溝,溝內(nèi)有柔毛,在節(jié)處有一行橫生柔毛。單葉對生;無柄;葉片條狀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長圓形、倒卵形,長1-5cm,0.2-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全緣或具不明顯鋸齒。頭狀花序1-4個腋生,球形或長圓形,無總梗;花密生,花軸密生白色柔毛;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均白色,宿存;雄蕊3個,花絲基部連合成環(huán)狀,花藥長圓形,退化雄蕊三角狀鉆形,全緣;子房1室,有胚珠1枚,柱頭短裂。胞果倒心形,邊緣常具翅,包于宿存花被片內(nèi)。種子卵球形?;ㄆ?-7月,果期7-9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與空心莧(參見“空心莧”條)相近似,唯莖有明顯的條紋及縱溝,溝內(nèi)有柔毛,在節(jié)處有1行橫‘柔毛。葉緣有時具不明顯鋸齒。頭狀花序1-4個,腋生,無總花梗;花白色。雄蕊3。顯微鑒別 與空心莧相似,但葉片上短蠶形非腺毛為4-5細胞,頂端細胞顯著形狹而略延長。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24-亞甲基環(huán)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環(huán)桉烯醇(cycloeucalen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5-α-豆甾烷-7-烯醇(5-α-stigmasta-7-enol)[1],二十九烷(nonacosane),16-三十一烷酮(16-h(huán)entriacon-tanone),漢地醇(handianol)[2]。葉中分得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熊果酸酯(3β-O-β-D-glucopyranosyluronic acid),28-O-β-D-吡喃葡萄糖齊域果酸酯(28-O-β-D-gi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3]。有報道說分得以齊墩果酸為甙元,葡萄糖和鼠李糖為糖部分的皂甙。[4]從根中提取分得羽扇豆醇(lupeol)[5].
歸經(jīng) : 心;胃;小腸經(jīng)
性味 : 甘;性寒
功能主治 : 涼血散瘀;清熱解毒;除濕通淋。主咳血;吐血;便血;濕熱黃疸;痢疾;泄瀉;牙齦腫痛;咽喉腫痛;腸癰;乳癰;癢腮;癰疽腫毒;濕疹;淋癥;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搗汁燉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瘀,消毒,敷瘡。2.《植物名實圖考》:洗無名腫毒。3.《福建民間草藥》:消炎止痛,拔毒退腫。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咳嗽,吐血,下乳。5.《四川中藥志》:清火退熱,治牙痛,利水,療腸風(fēng)下血。6.《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逐血消瘀,通淋利小便。治發(fā)熱口渴,淋癥,腸癰,痢疾,外敷癰疽腫毒。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2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節(jié)瓜
下一篇: 節(jié)節(ji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