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īn Cí Gū
英文名 : roxburg Typhonium
出處 : 始載于《云南植物名錄》。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金慈姑的塊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phonium roxburgii schott[Arum trilbatum Roxb.;A.roxburgii Thw.]
生境分布 : 分布于云南騰沖地區(qū),昆明植物園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金慈姑,塊莖近球形。葉3-4,叢生,葉柄長10-35cm ,下部具鞘葉片狀3淺裂或3深裂,裂片陪合部分寬或狹,漸尖,中裂片卵形,長9-17cm,寬約 14 cm,側裂片不等側的卵形或不等側的長圓狀卵形,有時個側下部擴展,長10cm,寬7-8cm,表面深綠色,背面黃綠色;中肋兩面稍隆起,側脈多由中肋基部及側裂片主脈下部伸出,扇形展開,網脈明顯,集合脈1條。花序柄長2-9cm,肉紅色,有暗紫色斑紋;佛焰苞長17-19cm,管部卵圓形,長2-2.5cm,直徑1.5cm,蒼白色或淡綠色,具紫色條紋,檐部長13-15cm,卵狀披針形,基部展開寬5cm,向上長漸尖,外面肉紅色帶土綠,具紫色縱條紋,內面褐紫色帶肉紅色條紋;肉穗花序;雌花序圓柱形或短圓錐形,長4-5mm,粗5mm;中性花序長1.5-2.2cm,下部密布中性花,反折,玉白色;雄花序長1cm,粗2-3mm;附屬器淡蠟褐色,具長約2mm的淡紫紅色的柄,基部粗3-4mm,長12-15cm,鼠尾狀;雌花心皮2-3,子房卵形,柱頭盤狀,紫紅色;雄花雄蕊2-3,土黃色,藥室卵形,花粉紅色。漿果卵圓形,淡綠色,有種子1顆?;?、果期5-8月。
歸經 : 肝;胃經
性味 : 味辛;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 : 活血止痛;解毒;止血。主風濕痹痛;胃脘痛;腹痛泄瀉跌打損傷;骨折;瘡癤腫毒;毒蛇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6g,宜炮制后用。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塊莖:味辛、麻、性溫,有毒。有麻醉鎮(zhèn)痛、解毒消腫的功能。用于毒蛇咬傷、瘡毒腫毒、外傷出血、跌打損傷、骨折、腸炎、胃痛、胃潰瘍。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3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金堂葶藶
下一篇: 金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