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ī Línɡ Cǎo
別名 : 長肉芽草、狐尾藻棘豆
出處 : 《內(nèi)蒙古中草藥》
來源 : 為豆科植物多葉棘豆的全草。夏、秋采挖 生境分布 : 生于干燥山地、草原、丘陵地、干河溝、砂質(zhì)地或砂丘上。分布東北及內(nèi)蒙古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全株密生白色柔毛。葉多數(shù)基生,小葉細線形,通常4~8輪生,每葉上有30~40輪小葉,先端尖,基部圓形,全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消腫,祛風(fēng)濕,止血,治流感,咽喉腫痛,癰瘡腫毒,創(chuàng)傷,瘀血腫脹,各種出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為散,0.8~1錢;或煎湯,2~3錢。外用:研末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 ①治咽喉腫痛:瞿麥、草烏葉、雞翎草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服八分至一錢,水煎,連渣溫服或開水送服,每日二次。②治充血性腫脹:雞翎草適量,煎湯洗患處。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Jī Línɡ Cǎo 別名 : 長肉芽草。 英文名 : Herb of Denseleaf Crazyweed 出處 : 出自《內(nèi)蒙古中草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多葉棘豆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xytropis myriophylla(Pall.)DC[Phaca myriophylla Pall.]采收和儲藏:7-9月采收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m的山坡、平緩草原 原形態(tài) : 多葉棘豆 多年生草本 性狀 : 性狀鑒別 皺縮成團 化學(xué)成分 : 含山奈酚-3-O-[β-L-吡喃鼠李精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7-O-a-L-吡喃鼠李糖甙{oxytroside 歸經(jīng) : 肺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6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中華本草》:雞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