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ī Gān Sàn
別名 : 黑頭草(《云南思茅中草藥選》),細(xì)野菝子(《紅河中草藥》),滇香薷、四棱蒿(《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 《云南中草藥》
來源 : 為唇形科植物四方蒿的全草。夏、秋或初冬采收,鮮用或陰干。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曠野、路邊草叢中。分布云南、貴州、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1~1.5米,全株有香氣。莖四棱形,微被柔毛,基部木質(zhì)化。單葉對生,橢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7~16厘米,寬2.5~4厘米,邊緣中部以上有鋸齒,近基部全緣,且漸狹延伸至葉柄 性味 : 苦辛,涼。①《云南思茅中草藥選》:"苦辛,涼。"②《云南中草藥》:"微苦辛,平。" 功能主治 : 清熱,消炎,止痛。治腎盂腎炎,腎炎,感冒,肝炎,痢疾,腸炎,牙痛,結(jié)合膜炎,創(chuàng)傷出血。①《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血鎮(zhèn)痛。治腎盂腎炎,咽喉炎,扁桃腺炎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腎盂腎炎,腎炎:滇香薷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Jī Gān Sàn 別名 : 白香薷 英文名 : Herb of Secundspike Elsholtzia 出處 :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四方蒿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林緣、溝邊 原形態(tài) : 亞灌木,高1-1.7m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呈方柱形,長50-150cm 化學(xué)成分 : 莖、葉、花序果均含揮發(fā)油。鮮莖出油率為0.095%,鮮葉為0.45%,鮮果為0.81%[1]。全草含揮發(fā)油,其主要成分有:牻牛兒醇乙酸酯(geranyl ac-etater)71%,E-β-ocimene)2.96%,β-丁香烯(β-caryophllene)1.75%,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1 性味 :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解毒。主感冒發(fā)熱;顯熱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 各家論述 : 1.《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血鎮(zhèn)痛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6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中華本草》:雞肝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