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雞腳刺

      中醫(yī)世家 2023-05-04 11:01:26

      《中藥大辭典》:雞腳刺

      拼音注音 : Jī Jiǎo Cì

      別名 : 刺黃芩

      、刺小檗、三顆針
      、壓妹刺(《貴州民間方藥集》)
      ,刺黃連(《貴陽民間藥草》)

      出處 : 《貴陽民間藥草》

      來源 : 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

      。全年均可采挖
      。洗凈
      ,曬干

      生境分布 : 分布安徽

      、江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常綠或落葉灌木

      ,高約2米左右。小枝有凹陷的溝
      ,黃色或幼時為紅黃色
      ,有疣狀突起
      ;第二年后變?yōu)榛疑锨o栓皮灰黃色
      ,有縱紋理
      ,內(nèi)部呈黃色;棘計呈三叉狀
      ,粗壯
      ,長約1~2厘米,基部粗約1~2毫米
      。葉堅硬
      ,橢圓狀倒卵形,長2~5.5厘米
      ,寬0.8~1.5厘米
      ,先端尖或鈍,有刺
      ,邊緣有2~8個刺狀細齒牙,上面略有光澤
      ,下面白色或灰黃色
      ,有白粉,基部逐漸狹縮成長約8毫米的葉柄
      ,或幾乎無柄
      。總狀花序腋生
      ,下垂
      ,花梗長5~12毫米;萼片6
      ,下部有2~3片小苞
      ;花瓣6,鮮黃色
      ,較萼片為小
      ,基部具有2蜜腺;雄蕊6
      ,有敏感性
      ,藥二瓣開裂;雌蕊1
      ,子房卵圓形
      ,柱頭無柄。漿果橢圓形
      ,或長圓狀卵形
      ,長約6~10毫米
      ,有白粉,花柱宿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诖杭尽?/span>

      性狀 : 干燥根

      ,甚粗壯
      ,圓柱形,微彎曲
      ,外表土褐色
      ,有細密縱皺,四周叢生多數(shù)硬質(zhì)的須根
      。斷面白黃色
      ,木質(zhì)堅硬。

      性味 : 《貴陽民間藥草》:"苦

      ,寒
      ,無毒。"

      功能主治 : 清熱

      ,解毒
      。治泄瀉,痢疾
      ,濕熱黃疸
      ,眼赤腫痛,瘡毒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
      ,健胃,消炎
      。去眼熱
      ,明目。"②《貴陽民間藥草》:"清火
      ,解毒
      ,健胃,明目
      。治濕熱黃疸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0.5~1兩)

      。外用:煎水洗
      、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痢疾:三顆針五錢

      ,委陵菜五錢
      ,青藤香一錢
      。煎水,每天三次分服
      。(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冊》)②治急性胃腸炎:三顆針根或莖一至二兩
      ,水煎服或代茶飲。(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③治肝炎:三顆針三錢
      ,地星宿一兩
      ,石菖蒲三錢,小木邁三錢
      。煎水內(nèi)服
      。(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冊》)④治濕熱黃疸:三顆針一兩,煎水吃
      。⑤治火眼:三顆針用人乳磨
      ,或用它蒸人乳,點眼
      。⑥治風(fēng)火眼赤腫痛:三顆針一兩
      ,鐵掃帚尖葉一兩,十大功勞一兩
      ,黃連一錢
      ,硼砂一錢,上冰片二分
      。將前四味藥放入素砂鍋中,加清水三斤
      ,煎一小時
      ,再將硼砂加入,文武火煎半小時后
      ,用白細布濾除藥渣
      ,加冰片入藥水中,用玻璃瓶封裝
      ,一星期后取用
      。用白燈草一條,調(diào)藥水點眼
      。⑦治毒瘡發(fā)癢:三顆針五錢
      ,千里光五錢,薄荷五錢
      ,食鹽三錢
      ,一級青茶五錢。開水浸
      ,蓋緊
      ,取浸液溫洗傷處
      。⑧治黃水瘡:三顆針葉,干燥研末
      ,撒于瘡上能收黃水
      ,如發(fā)庠,可加麻油或菜油調(diào)敷
      。(④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⑨治腫毒
      ,丹毒,濕疹
      ,燙傷
      ,跌打損傷:三顆針根莖適量,去粗皮
      ,焙干為末
      ,用水或麻油、凡士林調(diào)敷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雞腳刺

      拼音注音 : Jī Jiǎo Cì

      別名 : 三顆針

      、九蓮小檗、雞足黃連

      英文名 : Root of Anhwei Barberry

      出處 : 出自《貴陽民間藥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采收和儲藏:栽后5-6年即可收獲

      ,一般全年可采
      ,秋季為佳。全根挖起
      ,洗凈
      ,砍下莖干,鮮用或干用
      。干用時先把新鮮粗根或莖干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
      ,細根則切成約3cm長的短節(jié),炕干
      、烤干或太陽上曬干
      ,但不宜于烈日下曝曬。干品用篾包包裝運輸或貯藏
      ,放置于干燥處
      ,防止受潮而發(fā)霉變質(zhì)。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1700m的向陽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
      、狹西、湖北、四川

      原形態(tài) : 常綠灌木

      ,高2-3m。多分枝
      ,幼枝淡黃色
      ,具顯著的棱,老枝灰黃色
      ,表面散布黑色細小疣點
      ,刺粗壯,3分叉
      ,長1-4cm
      。葉常5片簇生,革質(zhì)
      ;葉柄長1-4mm
      ;葉片橢圓形或廣倒披針形,長3-8cm
      ,寬2-3cm
      ,先端包尖,基部楔形
      ,邊緣具10-20個細長的針狀鋸齒
      ,上面深綠色,有光澤
      ,下面灰白色
      。花約15朵簇生于葉腋
      ,花梗長18-15mm
      ;小苞片3,卵圓形或披針形
      ;萼片6,花瓣狀
      ,排成2輪
      ;花黃色,直徑6-7mm
      ,花瓣6
      ,先端微缺,近基部具2個圓形腺體
      ;雄蕊6
      ,熟時瓣裂;雌蕊1
      ,內(nèi)含1-2個胚珠
      ,柱頭頭狀
      ,扁平。漿果橢圓形
      ,長8-9cm,熟時藍黑色
      ,表面被淡藍色粉,柱頭宿存
      ,具明顯的短花柱
      。種子通常1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6月
      ,果期8-10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野生于山坡丘陵地帶

      ,生境為草坡
      、雜木林林緣及林下灌木叢中。能耐旱
      、耐寒
      。適宜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
      ,育苗移栽。8-10月采收成熟果實
      ,用濕沙混合貯藏
      ,至次年2-3月播種。播前適當(dāng)翻耕土地
      ,耙細整平
      ,開約1.3m的高畦,按行距25cm開橫溝
      ,溝深約6cm播幅10-13cm每溝播種子100-150粒
      ,施人畜烘水后蓋細土約1cm厚。培苗2年后在春天雨季移栽
      。先深耕整平
      ,按行株距各66mm開穴,每穴栽苗1株
      ,填土壓緊
      ,蓋土至與地面平齊,澆水定根
      。田間管理 種子出苗后要勤除雜草
      、淺松土并適當(dāng)間苗,每年春、夏
      、秋季各追施人畜糞水或氮肥1次
      。移栽后每年春、夏
      、秋季各中耕除草1次
      ,并在春季中耕除草后追施人畜糞水,冬季追施土雜肥
      ,中除時翻入土中
      。移栽后1-2年內(nèi)植株較小,行間可間種蔬菜或豆類作物

      性狀 : 干燥根

      ,甚粗壯,圓柱形
      ,微彎曲
      ,外表土褐色,有細密縱皺
      ,四周叢生多數(shù)硬質(zhì)的須根
      。斷面白黃色,木質(zhì)堅硬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水量小檗堿(berberine)3%

      ,小檗胺(berbamine)0.1%,掌葉防己堿(palmatine)0.6%
      ,藥根堿
      ,還含水量九蓮堿(julianine),海罌粟堿(glaucine)
      。種子含帕奇斯坦堿(pakistanamine)

      歸經(jīng) : 肝;脾

      ;胃經(jīng)

      性味 :

      ;性寒;

      功能主治 : 清熱

      ;解毒
      。主濕熱瀉痢
      ;熱淋
      ;目赤腫痛
      ;牙齦紅腫
      ;咽喉腫痛;痄腮;丹毒
      ;濕疹
      ;熱毒瘡瘍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

      。外用:適量
      ,乳汁泡點眼;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 1.《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

      ,健胃,消炎
      。去眼熱
      ,明目。2.《貴陽民間藥草》:清火
      ,解毒
      ,健胃,明目
      。治濕熱黃疸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6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石長生
      拼音注音 :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 丹草
      、長生草、丹沙草
      、生肌草
      、石中珠
      、巖浮萍、豬毛七
      、水豬毛七
      、豬鬃草、豬毛腳筋草出處 : 石長生
      大青木
      竹葉心
      來源 : 慈竹屬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尚未能展開呈筒卷形的嫩葉
      。性味 : 甘
      、苦
      ,涼。功能主治 : 清頭熱
      山玉桂
      拼音注音 : Shān Yù Guì來源 :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野黃桂的樹皮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C.pauciflorum H.T.Chang]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
      羊外腎
      《中藥大辭典》:羊外腎拼音注音 : Yánɡ Wài Shèn別名 : 羊石子(《本事方》),羊腎(《四川中藥志》)
      。出處 : 《綱目》來源 : 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苿游锷窖蚧蚓d羊的睪丸。宰羊時
      甲魚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頭
      、團龜頭、鰲頭來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