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ōnɡ Qīnɡ
別名 : 青油羽、青神羽(《石藥爾雅》),楊梅青(《本草圖經(jīng)》)。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碳酸鹽類礦物藍(lán)銅礦的礦石,成球形或中空者。
歸經(jīng) : 《本草經(jīng)疏》:"入肝。"
性味 : 甘酸,寒。有小毒。①《本經(jīng)》:"味甘,寒。"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甘酸。"③《別錄》:"酸,大寒,無毒。"④《玉楸藥解》:"味苦,性寒。"
注意 : 《藥性論》:"畏菟絲子。"
功能主治 : 明目,去翳,利竅。治青盲,雀目,翳膜內(nèi)障,赤眼腫痛,中風(fēng)口歪,手臂不仁,頭風(fēng),耳聾。①《本經(jīng)》:"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②《別錄》:"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淚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guān)節(jié),破堅積,令人不忘。"③《藥性論》:"能治頭風(fēng),鎮(zhèn)肝,瞳人破者,再得見物。"④《日華子本草》:"漿能點多年青盲、內(nèi)障、翳膜,養(yǎng)精氣。其殼又可摩翳。"⑤《范汪方》:"治中風(fēng)口歪不正,以豆許含咽。"
用法用量 : 外用:研細(xì)水飛點眼。內(nèi)服:研末,1~3分。
復(fù)方 : ①治眼疏疏不明:空青少許,漬露一宿,以水點之。(《普濟方》)②治眼黑翳覆瞳子膚起:貝子四枚(燒),空青一兩,礬石一兩(熬汁盡)。上三味末,取如黍米注翳上,日二。(《僧深集方》)③治膚翳昏暗:空青二錢,蕤仁(去皮)一兩,片腦三錢。細(xì)研日點。(《圣濟總錄》)④治雀目及內(nèi)外障眼,風(fēng)毒青盲、暴赤眼等:楊梅青(好者,水浴過,控干、研)、胡黃連(水浴過,為細(xì)末)各一分,槐芽(初出如雀舌時,不計多少,侯干為末)一錢半。三味同研勻細(xì)如粉,入龍腦一字許,更研勻,密收,每夜臥時,先溫水凈漱口,仰面臥,用葦筒子吹藥一字,入兩鼻中,但令如常喘息,便自睡著,眼中覺涼冷為妙,隔夜一次。(《圣濟總錄》空青散)⑤治卒中風(fēng),手臂不仁,口歪僻:空青末一豆許,著口中,漸入咽即愈。(《補缺肘后方》)
各家論述 : 《本草經(jīng)疏》:"空青甘寒能除積熱,兼之以酸,則火自斂而降矣;熱退則障自消,目自明。耳者腎之竅,水涸火炎,故耳聾,腎家熱解,則火啟水生,而聲復(fù)聰矣。九竅不利,無非火壅,肝家有火,則血熱氣逆,故血脈不通,涼肝除熱,則精氣自益,陰足火清,則竅自利而血脈自通,精神自長矣。目赤痛、膚翳、淚出,皆肝氣不足之侯,益肝氣則諸證自除矣。其曰利水道,下乳汁,通關(guān)節(jié),破堅積者,皆以熱除則氣血和平,陰氣自復(fù),五臟清寧則諸證自解。"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ōnɡ Qīnɡ
別名 : 青油羽、青神羽、楊梅青
英文名 : Azurite (globular or hollow)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別錄》: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嵩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采,亦無時。2. 陶弘景:空青,越嵩屬益州,今出銅官者,色最鮮深,出始興者,弗如,益州諸郡無復(fù)有,恐久不采之故也。涼州西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今空青但圓實如鐵珠,無空腹者,皆鑿?fù)潦腥≈?。又以合丹,成則化訟為金矣。諸石藥中惟此最貴,醫(yī)方乃稀用之。3.《唐本草》:此物出銅處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lán)銅礦的礦石,成球形或中空者。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zurite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成因產(chǎn)狀與綠青(孔雀石)相似。當(dāng)溫度增高時,扁青(藍(lán)銅礦)可能變?yōu)榫G青(孔雀石),而當(dāng)干燥季節(jié),并在有足夠數(shù)量碳酸的條件下,綠青(孔雀石)可轉(zhuǎn)變?yōu)楸馇啵ㄋ{(lán)銅 礦)。共存有孔雀石、石英、褐鐵礦乃至其他粘土礦物。資源分布:產(chǎn)于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青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或板狀。通常呈粒狀、腎狀、散射狀、土狀等塊體或被覆在其他銅礦之表面,呈深藍(lán)色。條痕為淺籃色。光澤呈玻璃狀、金剛石狀或土狀。半透明至不透明。斷口呈貝殼狀,硬度3.5-4。比重3.7-3.9。性脆。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為類球狀,大小不一。藍(lán)色。表面不平坦。多數(shù)中空。
化學(xué)成分 : 主含堿式碳酸銅[2CuCO3·Cu(OH)2]。其中氧化銅(CuO)69.2%,二氧化碳(CO2)25.6%,水分(H2O)5.2%,尚含鉛、鋅、銅、鈣、鎂、鈦、鐵、鋁等元素。
鑒別 : (1)取本品粉末,加入稀鹽酸,顯碳酸鹽的各種反應(yīng)。詳見“綠青”條。(2)本品具銅鹽的各種反應(yīng)。詳見“綠青”條。(3)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 5.18(6),5.09(8),4.98(6),3.53(10),2.51(5)。(4)差熱分析曲線 吸熱390℃(大),980℃(大);放熱780℃(微),970℃(微);390℃(微)失重40%。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性味 : 甘酸;寒;有小毒
注意 : 《藥性論》:畏菟絲子。
功能主治 : 涼肝清熱;明目去翳;活血利竅。主目赤腫痛;青盲;雀目;翳膜內(nèi)障;中風(fēng)口;手臂不仁;頭風(fēng);耳聾
用法用量 : 外用:研細(xì)水飛點眼。內(nèi)服:研末,1-3分。
各家論述 : 1.《本草經(jīng)疏》:空青甘寒能除積熱,兼之以酸,則火自斂而降矣;熱退則障自消,目自明。耳者腎之竅,水涸火炎,故耳聾,腎家熱解,則火息水生,而聲復(fù)聰矣。九竅不利,無非火壅,肝家有火,則血熱氣逆,故血脈不通,涼肝除熱,則精氣自益,陰足火清,則竅自利而血脈自通,精神自長矣。目赤痛、膚翳、淚出,皆肝氣不足之候,益肝氣則諸證自除矣。其曰利水道,下乳汁,通關(guān)節(jié),破堅積者,皆以熱除則氣血和平,陰氣自復(fù),五臟清寧則諸證自解。2.《本經(jīng)》: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3.《別錄》: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淚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guān)節(jié),破堅積,令人不忘。4.《藥性論》:能治頭風(fēng),鎮(zhèn)肝,瞳人破者,再得見物。5.《日華子本草》:漿能點多年青盲、內(nèi)障、翳膜,養(yǎng)精氣。其殼又可摩翳。6.《范汪方》:治中風(fēng)口歪不正,以豆許含咽。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7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空筒泡
下一篇: 空心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