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ǔ Tán Zǐ
別名 : 苦蠶子 來源 : 豆科雞血藤屬植物厚果雞血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以根、葉及種子入藥 性味 : 苦、辛,涼。有大毒。 功能主治 : 散瘀消腫。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 根皮適量搗爛敷患處。 備注 : (1)因本品毒性較大,常作外用,口服宜慎。中毒癥狀:嘔吐,腹痛,眩暈,粘膜干燥,呼吸迫促,神志不清,對神經(jīng)先興奮后麻痹。解救方法:早期可考慮洗胃,給潤滑保護劑,補充液體等對癥治療。但云南思茅曾用本品根2~3錢搗爛取汁水沖服,治療急性胃腸炎,效果滿意,有條件在嚴(yán)格觀察下方可試用。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Kǔ Tán Zǐ 別名 : 土大風(fēng)子(《草木便方》),沖天子(《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苦蠶子、豬腰子(《貴州民間藥物》),日頭雞(《四川中藥志》)。 出處 : 《草木便方》 來源 : 為豆科植物厚果雞血藤的種子或果實。10月果實成熟后采收。除去果皮,將種子曬干。 生境分布 : 生長于溪邊、疏林下及灌木叢中。分布四川、云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主產(chǎn)四川、云南、貴州 原形態(tài) : 厚果雞血藤,又名:少果雞血藤 性狀 : 干燥種子 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魚藤酮和擬魚藤酮 性味 : 苦辛 注意 : 有毒 功能主治 : 殺蟲 用法用量 : 外用: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研末或煅存性研末,3~5分;或磨汁服 復(fù)方 : ①治蟲瘡疥癬:苦檀子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Tán Zǐ 別名 : 土大風(fēng)子、沖天子、苦蠶子、豬腰子、日頭雞。 英文名 : Thickfruit Millettia, Seed or fruit of Thickfruit Millettia 出處 : 出自于《草木便方》。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厚果雞血藤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采收和儲藏:果實成熟后采收。除去果皮,將種子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邊、疏林下及灌木叢中。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厚果崖豆藤 多年生攀援灌木,莖粗大。枝干圓柱形,幼枝時有疏絨毛 性狀 : 性狀鑒別 種子扁圓而略呈腎形,著生在莢果兩端的種子 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魚藤酮(rotenone)和類魚藤酮(rotenoids)。 歸經(jīng) : 脾 性味 : 苦;辛 注意 : 有毒 功能主治 : 攻毒止痛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 各家論述 : 1.《草木便方》:殺蟲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7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中藥大辭典》:苦檀子
《中華本草》:苦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