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ǔ Cǎo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水鱉科植物苦草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于池沼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沉水、無莖草本,有匍枝。葉線形,綠色,薄而透明;長短因水的深淺而定,長的達2米,短的不及15厘米,寬約8毫米,先端鈍或短尖,有小齒?;▎涡?,雌雄異株;雄花極多數(shù),佛焰苞卵形,長約6毫米,生于短柄上,3齒裂,花極小,約與佛焰苞等長,萼片3,無花瓣,雄蕊1~3;花開時由細長的花柄送出水面,使與雌花相會合,雌花單生,佛焰苞管狀,通常長約12毫米,極狹,3齒裂,生于一旋卷、線狀的長花柄上,浮于水面,受精后始旋卷,將子房拖入水中,以至成熟;花被與雄花相似,子房線形,柱頭3枚。果線形,包藏于佛焰苞內(nèi),種子多數(shù)?;ㄆ谇锛?。
化學成分 : 含菠菜甾醇、β-谷甾醇、廿(烷)醇。
性味 : 《本經(jīng)逢原》:"苦,溫,無毒。"
功能主治 : ①《綱目》:"婦人白帶煎湯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黃無力,為末,和炒脂麻不時干嚼之。"②《本經(jīng)逢原》:"理氣中之血,產(chǎn)后煎服,能逐惡露。"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
各家論述 : 《本經(jīng)逢原》:"苦草,香竄,味苦伐。胃,氣竄傷腦,膏粱柔脆者服之,減食作瀉,過服則晚年多患頭風。昔人畏多產(chǎn)育,以苗子三錢,經(jīng)行后,曲淋酒服,則不受妊,傷血之性可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Cǎo
別名 : 苞殼菊(《廣州植物志》)。
出處 : 《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
來源 : 為菊科植物金腰箭的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 生于曠地、溝邊。分布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約1米,2歧分枝,禿凈或被疏毛.葉對生,具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卵形,長7~13厘米,寬3~6厘米,先端短尖,基部下延,邊緣有小齒,主脈3條。頭狀花序無柄或近無柄,腋生或頂生,圓柱狀,長約1厘米;總苞數(shù)枚,最外層葉狀,內(nèi)層干膜質(zhì)鱗片狀;緣花雌性,舌狀,黃色;中間兩性花管狀,4齒裂。雌花的瘦果扁平,有2撕裂狀的翅;兩性花的瘦果圓柱形,有小疣,角頂有硬刺?;ㄆ诖杭?。
功能主治 : ①《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fā)病處方選》:"清熱解暑,涼血散毒。治癍痧大熱,感冒發(fā)熱;外敷瘡瘍疔毒。"②《廣西藥植志》:"治瘡疥。"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Cǎo
別名 : 帶腳小草、小節(jié)草、扁草、韭菜草、面條草、水苗、帶子扎、水鱉苦草
英文名 : Herb of Eelgrass, Herb of Spiral Wildcelery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水鱉科植物苦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allisneria natans(Lour.) Hara [Vallisneria spiralis auct. Non L.; Physkium natans Lour.]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池沼、溪流中。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苦草,多年生沉水草本。葡匐枝纖細。葉基生;無柄;葉片長條形,隨水深淺而長短不一,長可達2m,短不及15m,寬5-20mm,綠色或略帶紫紅色,質(zhì)薄,半透明,全緣或有尖銳鋸齒。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佛焰苞長1.5-2cm,每 佛焰苞內(nèi)含雄花200余朵或更多,開放時雄花從苞中脫出,浮于水面上,萼片3,大小不等,成舟形;雌花佛焰苞綠色或暗紫色,長1.5-2cm,梗纖細,長30-50cm,開花時伸出水面,受精后花序柄旋卷,將子房帶入水中,萼片3,綠紫色,花瓣白色。果實圓柱形,長5-30cm。種子倒長卵形,有腺毛狀凸起。花期8-9月。
化學成分 : 全草含脫植基葉綠素素(chlorophyllide)a,粉苞苣甾醇(chondrill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烷)醇(eicosanol),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歸經(jīng) : 歸脾、肝經(jīng)
性味 : 味苦;性溫
功能主治 : 燥濕止帶;行氣活血。主帶下色白;產(chǎn)后惡露不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0g。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逢原》:苦草,香竄,味苦伐胃,氣竄傷腦,膏粱柔脆者服之,減食作瀉,過服則晚年多患頭風。昔人畏多產(chǎn)育,以苗子三錢,經(jīng)行后,曲淋酒服,則不受妊,傷血之性可知。2.《本草綱目》:婦人白帶煎湯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黃無力,為末,和炒脂麻不時干嚼之。3.《本經(jīng)逢原》:理氣中之血,產(chǎn)后煎服,能逐惡露。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7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苦茶葉
下一篇: 苦蕎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