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Kǔ Cài
別名 : 敗醬草[東北]、苦葉苗 來源 : 菊科野苦荬屬植物山苦荬I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破瘀活血,排膿 用法用量 : 3~5錢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Kǔ Cài 別名 : 荼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長于路邊及田野間 原形態(tài) : 苦苣菜(《綱目》)一年至二年生草本 化學成分 : 全草(產(chǎn)于澳大利亞者)含抗腫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種肉瘤-37后第6天,皮下注射苦菜的酸性提取物,6~8小時后殺死小鼠,肉眼及顯微鏡觀察,均可見到肉瘤受到明顯的傷害(出血、壞死等)。 歸經(jīng) : ①《本草經(jīng)疏》:"入心、脾、胃三經(jīng)。"②《本草求真》:"入心、胃、大腸。" 性味 : 苦,寒。①《本經(jīng)》:"味苦,寒 注意 : ①《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寒者忌之 功能主治 : 清熱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打汁或研末。外用:搗汁涂或煎水熏洗。 復方 : ①治肝硬化:苦萊、酢漿草各一兩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Kǔ Cài 別名 : 荼草、選、游冬、苦馬菜、老鴉苦荬、滇苦菜 英文名 : Herb of Common sowthistle 出處 : 出自《名醫(yī)別錄》。1.《名醫(yī)別錄》: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邊 原形態(tài) : 苦蕊菜 一或二年生草本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呈紡錘形 化學成分 : 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 : 全草(產(chǎn)于澳大利亞者)含抗腫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種肉瘤-37后第六天,皮下注射苦茶的酸性提取物,6-48小時后殺死小鼠,肉眼及顯微及顯微鏡觀察,均可見到肉瘤受到明顯的傷害(出血、壞死)。 歸經(jīng) : 歸心;脾;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 味苦;性寒 注意 : 1.《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寒者忌之。2.《隨息居飲食譜》:不可共蜜食。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熏洗;或取汁涂搽。 各家論述 :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五藏邪氣,厭谷胃痹。2.《名醫(yī)別錄》:療腸澼,渴,熱中疾,惡瘡。耐饑寒。3.《日華子本草》:敷蛇咬。4.《本草衍義》:折之白乳汁出,常常點瘊子自落。5.《滇南本草》:涼血熱,寒胃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7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苦荬菜
下一篇:
苦菜花子
《中藥大辭典》:苦菜
《中華本草》:苦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