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iǔ Huā
別名 : 楊花(《摘元方》),柳椹(《岣嶁神書》),柳蕊(《綱目拾遺》)。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花。
性味 : 苦,寒。①《本經(jīng)》:"味苦,寒。"②《別錄》:"無毒。"③《滇南本草圖說》:"味甘苦淡,平。"
功能主治 : 祛風,利濕,止血,散瘀。治風水,黃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婦女經(jīng)閉,齒痛。①《本經(jīng)》:"主風水,黃疸,面熱黑。"②《滇南本草圖說》:"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癥。"③《品匯精要》:"主齒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搗汁,或研末,1~3錢。外用:研末或燒存性撒。
復方 : ①治室女發(fā)熱經(jīng)停:柳花五、七錢,紫草一兩二錢,升麻九錢,歸身七錢半。上為末。每服七錢,葡萄煎湯調下。(《赤水玄珠》)②治走馬牙疳:楊花燒存性,入麝香少許搽。(《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各家論述 : 《綱目》:"《本經(jīng)》主治風水黃疸者,柳花也。《別錄》主治惡瘡,金瘡,潰癰,逐膿血;《藥性論》止血療痹者,柳絮及實也?;四廴?,可搗汁服,子與絮連,難以分別,惟可貼瘡、止血、裹痹之用,所謂子汁療渴者,則連絮浸漬,研汁服之爾。又崔實《四民月令》,言三月采絮愈疾,則入藥多用絮也。"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iǔ Huā
別名 : 楊花、柳椹、柳蕊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 陶弘景:柳花熟,隨風起,狀如飛雪。陳元正方以為痹者。當用其未舒時之子,亦隨花飛,正應水漬取汁耳。2.《本草拾遺》:柳絮,《本經(jīng)》以絮為花,花即初發(fā)時黃蕊,子為飛絮,以絮為花,其誤甚矣。3.《本草衍義》:柳花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及其華干,絮方出,收之,貼灸瘡,及為菌褥。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處便生,如地丁之類,多不因種植,于人家庭院中自然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花序。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 babylonica L.采收和儲藏:春季花初開放時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耐水濕,也能生于旱處。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及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喬木,高可達18m,樹冠開展疏散。樹皮灰黑色,不規(guī)則開裂;枝細,下垂,無毛。芽線形,先端急尖。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3-)5-10mm,有短柔毛;托葉僅生在萌發(fā)枝上?;ㄐ蛳热~或與葉同時開放;雄花序長1.5-3cm,有短梗,軸有毛;雄蕊2,花藥紅黃色;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2;雌花序長達2-5cm,有梗,基部有3-4小葉,軸有毛;子房橢圓形,無柄或近無柄,花柱短,柱頭2-4深裂;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有1。蒴果長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性味 : 苦;性寒
功能主治 : 祛風利濕;止血散瘀。主風水;黃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經(jīng)閉;瘡疥;齒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或研末,3-6g;或搗汁。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撒。
復方 : ①治室女發(fā)熱經(jīng)停:柳花五、七錢;紫草一兩二錢,升麻九錢,歸身七錢半。上為末。每服七錢,葡萄煎湯調下。義《赤水玄盼)②治定馬牙府:揚花燒存性,入躇香少許搽。(《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各家論述 : 1.《綱目》:《本經(jīng)》主治風水黃疸者,柳花也?!秳e錄》主治惡瘡,金瘡,潰癰,逐膿血;《藥性論》止血療痹者,柳絮及實也。花乃嫩蕊,可搗汁服,子與絮連,難以分別,惟可貼瘡、止血、裹痹之用,所謂子汁療渴者則連絮浸漬,研汁服之爾。又崔實《四民月令》,言三月采絮愈疾,則入藥多用絮也。2.《本經(jīng)》:主風水,黃疸,面熱黑。《滇南本草圖說》: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癥。3.《品匯精要》:主齒痛。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9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柳穿魚
下一篇: 櫟葉槲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