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ǐ Shí
別名 : 立制石(《本經(jīng)》),肌石(《別錄》)。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中的纖維石膏。
原形態(tài) : 纖維石膏:為白色纖維狀,或針狀,而具有絹絲光澤之塊,微透明,參見"石膏"條。
性味 : 辛甘,寐。①《本經(jīng)》:"味辛,寒。"②《別錄》:"甘,大寒,無毒。"
注意 : 《本草經(jīng)集注》:"滑石為主使,惡麻黃。"
功能主治 : 清熱,除煩,止渴。①《本經(jīng)》:"主身熱,利胃解煩,益精明目,破積聚,去三蟲。"②《別錄》:"除營衛(wèi)中去來大熱、結(jié)熱,解煩毒,止消渴,及中風(fēng)痿痹。"③《唐本草》:"酒潰服之,療癖,令人肥悅。"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ǐ Shí
別名 : 立制石、肌石、長理石、肥石、不灰木
英文名 : Fibrous gypsum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本草衍義》:理石如長石,但理石如石膏順理而細,其非順理而細看為長石,治療亦不相遼。2.《綱目》:理石,即石膏中之長文細直如絲而明潔色帶微青者。唐人謂石膏為寒水石,長石為石膏,故蘇恭言其不似石膏也。此石與軟石膏一類二色,亦可通用。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Ca(SO4)·2H2O]與硬石膏[Ca(SO4)]的集合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psum and Anhydrite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于各種類型石膏層的裂隙或硬石膏層水化部位。資源分布:山西、陜西、湖北等地均有此資源。
原形態(tài) : 單斜晶系。屬個體纖維狀、集合體細脈狀或透鏡狀的石膏變種。新鮮面白色,風(fēng)化面灰、黃、褐黃等色,或被粘土質(zhì)圍巖污染,呈青灰等色調(diào)。條痕白色。新鮮斷面絲絹光澤,或見解理面的反光亮點;風(fēng)化面黯淡,無光澤。肉眼見不到解理面,只見平行纖維方向的解理紋和(或)斜交纖維的解理紋。斷口 不平坦至參差狀。硬度2(脫水—硬石膏化則硬度增大),性脆,易碎。相對密度2.3(或隨硬石膏化增大密度)。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guī)則塊狀。深灰色。體較輕,質(zhì)硬脆,可砸碎,斷面大部分粗糙,呈暗灰色,解理面可見到明顯亮星;其中部分可見到直立的細纖維,纖維間亦可見到亮星。氣、味皆淡。顯微鑒別 (1)石膏 參見“石膏”條。(2)硬石膏 參見“長石”條。
鑒別 : (1)石膏 參見“石膏”條。(2)硬石膏 參見“長石”條。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7.68(>10),4.31(5),3.82(10),3.08(6),2.88(2),2.80(1),2.70(2),2.61(1),2.54(1),2.51(1),2.46(1),2.22(2),由此表明理石主要組成礦物為石膏。差熱分析曲線:吸熱175℃(大),205℃(大);放熱375℃(微);由125℃始230℃止失重;表明屬石膏的特征;但不同于純石膏曲線。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
性味 : 辛甘;寒;無毒
注意 : 《本草經(jīng)集注》:滑石為之使,惡麻黃。
功能主治 : 清熱除煩;養(yǎng)胃益陰;益清明目;消積破聚。主身熱心煩;痿痹;消渴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主身熱,利胃解煩,益精明目,破積聚,去三蟲。2.《別錄》:除營衛(wèi)中去來大熱、結(jié)熱,解煩毒,止消渴,及中風(fēng)痿痹。3.《唐本草》:酒漬服之,療癖,令人肥悅。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9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琉璃枝
下一篇: 琉璃草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