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ì Zhǐ Hāo
別名 : 止痢蒿
出處 : 《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 : 為唇形科植物痢止蒿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凈,陰干。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草叢及田邊陰濕處。分布云南、四川、西藏。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匐枝橫走,節(jié)上生有纖細(xì)的須根。莖四棱形,帶紅色。單葉對生;卵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大鋸齒;葉柄長0.5~1.5厘米。輪傘花序;苞片葉狀:花萼漏斗狀,齒5;花冠唇形,紫藍(lán)色,上唇小,先端微凹,下唇延伸,3裂。小堅(jiān)果倒卵狀三棱形?;ㄆ谙募?。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止痢,驅(qū)蟲。治痢疾,乳腺炎,蛔蟲癥。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ì Zhǐ Hāo
別名 : 白龍須、止痢草、無名草、散瘀草、散血草、止痢蒿、痢止草
英文名 : Herb of Forrest Bugle
出處 : 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痢止蒿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juga forrestii Diels[A. mairer Levl.]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4000m的開闊路旁、溪邊告示潮濕草地或矮草叢中。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6-30cm。極莖膨大。莖直立或具匍匐莖,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8mm或幾無;葉片披針形至卵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4-8cm,寬1.8-3.5cm,先端鈍或圓形,基部楔形,下延,兩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長柔毛,邊緣具波狀鋸齒或圓齒。穗狀聚傘花序頂生,由輪傘花序組成;苞葉葉狀,向上漸小,無柄,下面暗紫色,具緣毛?;ㄝ嗦┒窢睿瑑?nèi)面無毛,具10脈,萼齒5,長為花萼之半,紫色;花冠淡紫色,紫藍(lán)色或藍(lán)色,筒狀近基部具斜向毛環(huán),冠檐二唇形,上唇短,下唇寬大,伸長,3裂,中裂片狹倒心形,有深紫條紋,側(cè)裂片線狀長圓形;雄蕊4,二強(qiáng),花絲無毛;花柱超出雄蕊,先端2裂;花盤環(huán)狀,子房4裂。小堅(jiān)果三棱形,背部具網(wǎng)狀皺紋,果臍占腹面的2/3以上?;ㄆ?-8月,果期5-10月。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松香烷類,甾醇類,黃酮類及其他成分。松香烷類有止痢蒿素(ajuforrestin)A、B[1,2];甾醇類有艋骨草內(nèi)酯(ajugalactone),杯莧甾酮(cyasterone),蛻皮甾酮(ecdys-ter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胡蘿卜甙(daucosterol)[3];黃酮類有芹菜素(apigenin),買麻藤素(gnetifolin)B及刺槐素(aca-cetin)[1]等。此外,還含8-O-乙酰基哈密瓜帕甙(8-O-acetylharpagide)及正三十一烷(n-hentriacontane)等[3]。
性味 : 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素;利水通淋;散瘀止痛;驅(qū)蟲。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痢疾;黃疸;熱淋;水腫;乳腺炎;脈管炎;癰瘡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蛔蟲病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59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痢止草
下一篇: 瘤毛獐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