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硫黃多孔菌
來源 : 真菌類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硫黃多孔菌Tyromyces sulpbureus (Bull. ex Fr.) Donk,以子實體入藥。
生境分布 : 生長在櫟、樺、楓、李、海棠、冷杉及落葉松的活立木及木樁上。
藥理作用 : 此菌產(chǎn)生的齒孔酸(eburicoic acid),可用以合成甾體藥物(類固醇化合物),這種甾體藥物對機體可以起著重要調(diào)節(jié)作用。
性味 : 干,溫。
功能主治 : 調(diào)節(jié)機體,增進健康。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Liú Huánɡ Jūn
別名 : 黃芝、金芝、硫黃多孔菌、鮭魚菌、硫色菌、樹雞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硫色干酪菌的子實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romyces sulphureus(Bul.ex Fr.)Donk[Polyporus sulphureus Fr.;Laetiporus sulphureus (BULL.EX Fr.)Bond.et Sing]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闊葉及針葉樹的樹干或木樁上。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西南及黑龍江、吉林、陜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硫色干酪菌,子實體無柄或基部狹窄似菌柄。菌蓋半圓形,往往覆瓦狀,肉質(zhì),老后干酪質(zhì),(3-28)cm×(3-30)cm,厚0.5-2cm,有微細絨毛或光滑,有皺紋,無環(huán)帶,檸檬黃色或鮮橙色,后期褪色;邊緣薄,波浪狀至瓣狀裂。菌肉白色或淺黃色,厚0.4-1.8cm,菌管長1-4mm。管口硫黃色,后期褪色,多角形,平均每1mm間3-4個,孢子卵形至近球形,有小尖,無色,光滑,(5-7)μm×(4-5)μm。
性狀 : 性狀鑒別,子實體無柄。菌蓋半圓形,長徑或色淡,有毛或無毛,有皺紋,邊緣波狀或瓣裂。管口兩面硫黃色,或色淡,管口有多角形,每1mm間3-4個。質(zhì)硬而脆。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 含3β-羥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3β-hydroxylanosta-8,24-dien-21-oic acid),胡蘆巴堿(trigonelline),龍是肌堿(homarine)等。
性味 : 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 : 益氣補血。主氣血不足;體虛;衰弱無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作食品。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60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硫黃
下一篇: 離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