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ú Huā
別名 : 葭花(《爾雅》),蘆蓬茸(《小品方》),蓬茨(《唐本草》),蓬茸(《本草圖經(jīng)》)。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蘆葦?shù)幕?。秋后采取?/span>
化學成分 : 含木質(zhì)素18%,戊聚糖24.9~25.6%和纖維素26.8~31.1%。
性味 : 《綱目》:"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 止血解毒。治彝衄,血崩,上吐下瀉。①《唐本草》:"水煮濃汁服,主霍亂。"②《本草圖經(jīng)》:"煮濃汁服,主魚蟹中毒。"③《綱目》:"燒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藥。"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燒存性研末吹鼻。
復方 : ①治諸般血?。核J花、紅花、槐花、白雞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鐘,煎一鐘服。(《積善堂經(jīng)驗方》)②治干霍亂病心腹脹痛:蘆蓬茸一把,水煮濃汁,頓服一升。(《小品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ú Huā
別名 : 葭花、蘆蓬蕽、蓬蕽、蓬茸、水蘆花
英文名 : Reed flower
出處 : 出自《唐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蘆葦?shù)幕?。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蘆葦,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莖粗壯,橫走,節(jié)間中空,節(jié)上有芽。莖直立,中空。葉2列,互生;葉鞘圓筒狀,葉舌有毛;葉片扁平,長15-45cm,寬1-3.5cm,邊緣粗糙。穗狀花序排列成大型圓錐花序,頂生,長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間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長10-16cm;第1花通常為雄花,穎片披針形,不等長,第1穎片長為第2穎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長于內(nèi)稃,光滑開展;兩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頭羽狀。穎果橢圓形,與內(nèi)稃分離。花、果期7-10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完整者為穗狀花序組成的圓錐花序,長20-30cm。下部梗腋間具白柔毛,灰棕色至紫色。小穗長15-20mm,有小花4-7朵,第1花通常為雄花,其他為兩性花;穎片線形,展平后披針形,不等長,第1穎片長為第2穎片之半或更短;外稃具白色柔毛。質(zhì)輕。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 花含戊聚糖(pentosan),纖維素(cellulose)和木質(zhì)素(lignin)。
性味 : 甘;寒
功能主治 : 止瀉;止血;解毒。主吐瀉;衄血;血崩;外傷出血;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燒存性研末吹鼻。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水煮濃汁服,主霍亂。2.《本草圖經(jīng)》:煮濃汁服,主魚蟹中毒。3.《本草綱目》:燒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藥。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61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蘆筍
下一篇: 蘆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