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óu Yóu
別名 : 蔞葉油(《綱目拾遺》)。
出處 : 《綱目拾遺》
來源 : 為胡椒科植物蒟醬之葉經(jīng)蒸餾而得的芳香油。
功能主治 : 《綱目拾遺》:"治手足紅腫或疼,以蔞葉油揉擦,用布包裹。滴耳治耳痛。刀傷刺傷,以棉花浸蔞油貼裹傷處。又治背癰及癤毒,貼之,初起者即解散,已成即速潰膿。亦可敷貼楊梅毒瘡、漏痔。"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óu Yóu
別名 : 蔞葉油。
英文名 : Betel Pepper oil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蒟醬Piper betle L.之葉經(jīng)蒸餾而得的芳香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 betle L.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濕森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海南、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 蒟醬 藤本,長達(dá)數(shù)米。枝梢近木質(zhì),莖無毛,常綠,攀援,節(jié)上常生根。葉互生,大而厚,紙質(zhì)至革質(zhì),背面及嫩葉脈上有密細(xì)腺點(diǎn);葉柄長2-5cm,被極細(xì)的粉狀短柔毛;葉片闊形至卵狀長圓形,上部的有時為橢圓形,長7-15cm,寬5-11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淺心形或上部的有時鈍圓,兩側(cè)相等至稍不等,腹面無毛,背面沿脈上被極細(xì)的粉狀短柔毛,葉脈7條,最上1對通常對生,少有互生,離基0.7-2cm從中脈發(fā)出,余者均基出,網(wǎng)狀脈明顯?;▎涡?,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開花時幾與葉片等長;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圓形或近圓形,稀倒卵殂,近無柄,盾狀,直徑1-1.3mm;雄蕊2,花藥腎形,2裂,花絲粗,與花藥等長或較長;雌花序長約3-5cm,于果期延長,直徑約10mm,花序軸密被毛,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質(zhì)花序中并與其合生,先端被柔毛,柱頭通常4-5,披針形,長約0.6mm,被絨毛。漿果,先端稍凸,有絨毛,下部與花軸合生成為一柱狀、肉質(zhì)、帶紅色果穗?;ㄆ?-7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為無色至淡綠色的油狀液體氣芳香,味辛辣。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酚性物 82.8%及非酚性物 17.2%,其酚性物主要為胡椒酚(chavicol),萎葉酚(chavibetol)以及烯丙基兒茶酚(allylcateChOl)。此外,葉尚含亮氨酸(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丙氨酸(alanine),精氨酸(arginine),羥丁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甲硫氨酸(methionine),纈氨酸(va-line),酪氨酸(tyrosine)Y-氨基丁酸(Y-aminobutyric acid)等氨基酸以及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和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等,其揮發(fā)油的成分主要為香荊芥酚(carvacrol),丁香油酚(eugenol),胡椒酚,烯丙基兒茶酚,對聚傘花素(P-cymene),1,8-桉葉素(cineol),丁香油酚甲醚(eugenol methylether),丁香烯(cayophyllene),蓽澄茄烯(Cadinen),萎葉酚乙酸酯(chavi-betol acetate),烯丙基兒茶酚二乙酸酯(allylcatechol diacetate)。萎葉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藥理作用 : 1.抗菌及抗寄生蟲作用蒟醬揮發(fā)油(美油)有較弱的抗菌作用,抗菌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中所含的萎葉酚。2.對血壓和心臟的影響低劑量萎油可使麻醉狗產(chǎn)生暫時性血壓降低而不影響呼吸,切斷兩側(cè)迷走神經(jīng)或預(yù)先應(yīng)用阿托品后,降壓作用仍存在。大劑量則使血壓持久下降,呼吸先興奮而后突然停止。對兩棲類和哺乳類動物心臟的收縮力和頻率有直接抑制作用。3.對子滑肌的作用對大鼠和免的離體腸管及大鼠高體于它有直接松弛作用,并能抑制乙酰膽堿引起的收縮,對蛙腹直肌亦有抗乙酸膽堿作用。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性味 : 辛;涼
功能主治 : 活血消腫;止痛。主癰腫;耳痛;跌打損傷;梅毒;痔漏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涂搽、滴耳;或以消毒棉球蘸擦或敷貼。
各家論述 : 《綱目拾遺》:治手足紅腫或疼,以蔞葉油揉擦,用布包裹。滴耳治耳痛。刀傷傷,以棉花浸蔞油貼裹傷處。又治背癰及癤毒,貼之,初起者即解散,已成即速潰膿。亦可敷貼楊梅毒瘡、漏痔。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61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蔞葉
下一篇: 蔞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