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án Xī Shā Jú
別名 : 苦參[云南紅河州]
來源 : 菊科錫莎菊屬植物藍(lán)錫莎菊Cicerbita cyanea (D. Don)Beauv.,以根入藥。秋冬采收,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 : 苦,平。
功能主治 : 健胃止痛。用于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 3~5分。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Lán Xī Shā Jú
別名 : 苦參(《云南中草藥》)
出處 : 《云南中草藥》
來源 : 為菊科植物藍(lán)錫莎菊的根。秋冬采集,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山野疏林草叢中或栽培。分布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約45厘米。主根圓錐形,分叉并生子根,其上著生細(xì)須根。莖直立。葉互生,葉形變化較大,卵狀較形,長4~8厘米,寬2.5~6厘米,有時羽裂或全裂,裂片1~-4枚或更多,葉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葉柄有凹槽,基部擴(kuò)大。圓錐花序呈傘房花序式排列,總苞常較寬,平滑或有小粗毛:花冠藍(lán)色。瘦果狹窄,逐漸收縮成1短喙。
性味 : ①《貴州草藥》:"辛微苦,平。"②《云南中草藥》:"苦,平。"
功能主治 : 清熱消炎,健脾和胃,上痛。治胃痛,腸胃炎。菌痢,食積飽脹,水腫,濕疹。①《貴州草藥》:"消食積飽脹。"②《云南中草藥》:"健脾和胃,止痛。治食欲不佳,胃痛。"③《紅河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利尿。治胃痛,腸胃炎,菌痢,水腫,濕疹。"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為散,3~5分。
復(fù)方 : 治食積飽脹:藍(lán)錫莎菊五錢。兌淘米水服。(《貴州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炎等引起的胃痛,有止痛效果。多在15~30分鐘內(nèi)見效,有效時間能持續(xù)4小時左右。用法:苦參洗凈曬干,研細(xì)末,裝入膠囊,每粒0.31克。日服3~4次,每次3~4粒。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án Xī Shā Jú
別名 : 蘭錫莎菊、苦參、錫砂菊、藍(lán)花巖參、犁頭尖、犁頭草
英文名 : Sow thisle
出處 : 出自《云南中草藥》;云南中草藥:據(jù)說本品可治糖尿病。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藍(lán)錫莎菊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cerbita cyanea (D. Dib) Beauv.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收,切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疏林下、草叢中或為栽培。資源分布:分布于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藍(lán)錫莎菊 多年生草本,高約50cm。主根圓錐形,分叉,并生子根,其上著生細(xì)須根。莖直立。單葉互生;葉柄有凹槽,基部擴(kuò)大;葉形變化較大;卵狀戟形或三角形,長4-8cm,寬2.5-6cm,有時羽裂或全裂,裂片1-4枚或更多,葉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圓錐花序呈傘房花序式排列;總苞常較寬。半滑或有小粗毛;花冠藍(lán)色。瘦果狹窄,逐漸收縮呈一短喙?;?、果期6-10月。
性味 :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 健脾和胃。主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或研末,每次1-1.5g。
復(fù)方 : 治食積飽脹: 藍(lán)錫莎菊五錢。兌淘米水服。(《貴外潭藥》)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炎等引起的胃病,有止痛效果。多在15-30分鐘內(nèi)見效,有效時間能持續(xù)4小時左右。
各家論述 : 1.《貴州草藥》:消食積飽脹。2.《云南中草藥》:健脾和胃,止痛。治食欲不佳, 胃痛。3.《紅河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利尿。治胃病,腸胃炎,菌痢,水腫,濕疹。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62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藍(lán)茶
下一篇: 藍(lán)萼香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