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ónɡ Shé Cǎo
別名 : 塘底菜、水白菜、水芥菜、水萵苣、龍爪草、海菜
來源 : 水鱉科水車前屬植物水車前Ottelia alismoides (L.)Pers.,以全草入藥。春夏采全草,洗凈曬干。
性味 : 甘、淡,涼。
功能主治 : 清熱化痰,解毒利尿。用于肺熱咳嗽,肺結(jié)核,咳血,哮喘,水腫,小便不利;外用治癰腫,燒燙傷。
用法用量 :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Lónɡ Shé Cǎo
別名 : 海菜、龍爪菜(《植物名實(shí)圖考》),水白菜、水萵苣、龍爪草(《貴州民間方藥榘》),瓢羹菜、山窩雞(《貴州草藥》)。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水鱉科植物水車前的全草。夏、秋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于淡水邊及油沼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沉水草本。根纖維狀。葉叢生,具長柄,紫褐綠色,葉變化較大,卵狀橢圓形或廣披針形,長約5~18厘米,寬2~12厘米,先端圓鈍至尖頭,基部楔形、圓鈍至心形,全緣?;ㄐ虮L;佛焰苞卵狀矩圓形,長約4厘米,先端2淺裂,有波狀翅5~6條;花兩性,萼片3,矩圓狀披針形;花瓣3,白色、淡紫色或藍(lán)白色,廣倒卵形,長約2.5厘米,基部具小形附屬物:雄蕊6;雌蕊3,子房下位。果實(shí)長圓形,長3~5毫米,先端冠以萎縮的花被,有薄翅5~6條?;ㄆ谙?、秋季。
性味 : 甘淡,微寒。①《綱目》:"甘咸,寒,無毒。"②《貴陽民間藥草》:"甘淡,微寒,無毒。"③《貴州草藥》:"性涼,味辛。"
功能主治 : 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治哮喘,咳嗽,水腫,湯火傷,癰腫。①《綱目》:"治癰疽,湯火灼傷,搗涂之。"②《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水腫。"③《貴陽民間藥草》:"除濕化痰,止咳。"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哮喘:龍舌草、水高梁、倒觸傘各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②治肺結(jié)核:龍舌草一兩,子母蓮五錢。燉肉吃。(《貴陽民間藥草》)③治咳血:瓢羹菜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④治熱咳浮腫:龍舌草五錢,百部四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⑤治便秘:瓢羹菜五錢,五皮風(fēng),木通各三錢。煨水服。(《貴州草藥》)⑥治水腫:龍舌草、石菖蒲、通花根各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⑦治子宮脫出:瓢羹菜搗絨,調(diào)菜油敷患處。(《貴州草藥》)⑧治肝炎:水車前一兩二錢,雞蛋一個(gè)。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⑨治湯火傷:龍舌草三錢,冰片一錢。研末,加麻油調(diào)和,外搽傷處。(《貴陽民間藥草》)⑩治乳癰腫毒:龍舌草、忍冬藤,研爛,蜜和敷之。(《多能鄙事》)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ónɡ Shé Cǎo
別名 : 龍舌、水白菜、水萵苣、龍爪草、瓢羹菜、山窩雞
英文名 : Herb of Waterplantain Ottelia
出處 : 出自《綱目》:龍舌生南方池澤湖泊中。葉如大葉松菜及不苡狀,根生水底,抽莖出水,開白花,根似胡蘿卜根而香,杵汁能軟鵝鴨卵。方家用煮丹砂,煅白礬,制三黃。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水鱉科植物水車前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Statiotes alismoides L.]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淺水邊及池沼中。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龍舌草,沉水草本。莖極短,具須根。葉基生,膜質(zhì);葉柄長短隨水體有深淺而異多變化于2-40cm之間;葉卵狀橢圓形、披針形或心形,長8-25cm,寬2-18cm,先端圓鈍至急尖,基部楔形、圓鈍至心形,多全緣?;ㄐ虮L;佛焰苞橢圓形至卵形,長2.5-4cm,寬1.5-2.5cm,先端2-3淺裂,3-6條縱翅;花兩性,無柄,單生;萼片3,長圓狀披針形;花瓣3,白色、淡紫色或淺藍(lán)色,廣倒卵形,長約2.5cm,基部有小形附屬物;雄蕊3-9(-10)。果長圓形,長2-5cm,寬8-15mm。種子多數(shù),紡錘形,細(xì)小?;ㄆ?-10月。
藥理作用 : 龍舌草的水煎浸膏對人體病灶分離培養(yǎng)的結(jié)核桿菌有較強(qiáng)的抑制或殺滅作用。抑殺作用的強(qiáng)弱與藥物濃度成正比,在含藥量為1:10至1:10000之間都有效。臨床外用龍舌草浸膏治療兩例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均在3個(gè)月內(nèi)痊愈。
性味 : 味甘;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 : 清熱化痰;解毒利尿。主肺熱咳喘;咯痰黃稠;水腫;小便不利;癰腫;湯火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鮮者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 1.《綱目》:治癰疽,湯火灼傷,搗涂之。2.《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水腫。3.《貴陽民間藥草》:除濕化痰,止咳。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264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龍舌箭
下一篇: 龍舌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