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āi Lěi
出處 :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來源 : 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開花時采集,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沙漠地區(qū)的湖盆,濕潤和鹽漬化的沙地。分布內(nèi)蒙古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莖四棱形,有分枝。葉對生,無柄,披針形,長1.5~2厘米,寬4~6毫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治肝炎,膽囊炎,頭痛發(fā)燒,牙痛,扁桃體炎。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研末。
復(fù)方 : 治頭痛發(fā)燒,牙痛,扁桃體炎:埃蕾、梔子、桃色女婁菜、黃連各等分,研末,每服五分,日服二次。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āi Lěi
出處 : 出自《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ntaurium pulchellum Druce var.al-taicum (Griseb.)Kitag.et Hara[Erythraea ramosissima var.al-taica Griseb.;Centaurium meyeri(Bunge)Druce]采收和儲藏:開花時采時,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2200m的潮濕荒地或灘地水旁。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華南等沿海地區(qū)。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20-40cm。全株光滑無毛。莖直立,近四棱形 歸經(jīng) : 肝 性味 : 苦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51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