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ǎo Gài Cǎo
別名 : 接骨草[昆明]、蠟燭扦草 來源 : 唇形科野芝麻屬植物寶蓋草Lamium amplexicaule L.的全草。春夏采收,洗凈 性味 : 辛、苦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活血祛風 用法用量 : 3~5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粉撒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Bǎo Gài Cǎo 別名 : 接骨草、蓮臺夏枯、毛葉夏枯,燈龍草(《滇南本草》),珍珠蓮(《植物名實圖考》),佛座(《植物學大辭典》),風盞、連錢草、大銅錢七(《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蠟燭扦草(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出處 :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為唇形科植物寶蓋草的全株。 生境分布 : 生于路邊、荒地。分布東北、江蘇、浙江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直立草本。莖軟弱,方形,常帶紫色,被有倒生的稀疏毛,高10~60厘米。葉腎形或圓形,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有圓齒和小裂,兩面均有毛;根出葉有柄,莖生葉無柄,基部抱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化學成分 : 葉含環(huán)臭蟻醛類葡萄糖甙:野芝麻甙、去乙酰野芝麻甙、野芝麻新甙、去羥野芝麻新甙。鮮葉中野芝麻新甙的含量約為0.02%。 性味 : 辛苦,溫。①《滇南本草》:"味苦,性溫。"②《滇南本草圖說》:"溫,辛。" 功能主治 : 祛風,通絡,消腫,止痛。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瘰疬。①《滇南本草》:"治筋骨痰火疼痛,手足麻木不仁。祛周身游走之風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5錢 復方 : ①治從高墜損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ǎo Gài Cǎo 別名 : 接骨草 英文名 : Herb of Henbit Deadnettle, Henbit Deadnettle 出處 :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寶蓋草的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邊、草叢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呈方柱形,長5-45cm,表面略帶紫色,被稀疏毛茸。葉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腎形或圓形,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具圓齒或小裂,兩面被毛;莖生葉無柄,根出葉具柄。輪傘花序。小堅果長圓形,具3棱,先端截形,褐黑色,表面有白色疣突。質脆。報導微,味苦。 化學成分 : 含多種環(huán)烯醚萜甙類:野芝麻甙(lamioside),7-去乙酰野芝麻甙(lamiol),野芝麻酯甙(lamiide),野芝麻新甙(ipolamiide),7-去甲-6-羥基山梔甙甲酯(almlabid),山梔甙甲酯(shanzhiside Me ester),假杜鵑素(barlerin),7-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爸ヂ樾逻埃╥polamiidoside),5-脫氧野芝麻甙(5-deoxylamioside),6-脫氧野芝麻甙(6-deoxylamioside)[1]. 性味 : 味辛;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 : 活血通絡;解毒消腫。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面竣;黃疸;鼻淵;瘰疬;腫毒;黃水瘡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 1.《滇南本草》:治筋骨痰火疼痛,手足麻木不仁。祛周身游走之風,散瘰疬手足痰核。治跌打損傷,接骨。止腦漏鼻淵,包痰火紅腫疼痛。2.《植物名實圖考》:養(yǎng)筋,活血,止遍身疼痛。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57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中藥大辭典》:寶蓋草
《中華本草》:寶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