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ànɡ Bànɡ Mù
別名 : 棒棒樹、棒子木、棒子樹、黑彈木、黑彈樹、樸樹、木黃瓜樹、白麻子 來源 : 榆科樸樹屬植物小葉補Celtis bungeana Blume的樹干 性味 : 辛 功能主治 : 祛痰,止咳,平喘。用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 : 1~2兩。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Bànɡ Bànɡ Mù 出處 : 《新醫(yī)藥研究》 來源 : 為榆科植物小葉樸的樹皮、樹干或枝條。夏季砍割枝條,趁鮮剝皮,曬干;或取樹干刨片,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向陽山坡及平地。分布東北、華東、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等地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達15米 化學成分 : 莖含揮發(fā)抽、糖類 藥理作用 : ①止咳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棒棒木水煎劑 功能主治 : 止咳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兩 復方 : ①治支氣管哮喘 臨床應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棒棒木粗粉浸泡煎煮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ànɡ Bànɡ Mù 出處 : 出自《新醫(yī)藥研究》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榆科植物小葉樸的樹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丘陵地區(qū)。資源分布:分布華東、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一年枝無毛。葉互生;葉柄長5-10mm;無托葉;葉片斜卵形至橢圓形,長4-11cm,寬2-4cm,先端漸鈍,基部闊楔形,中 性狀 : 性狀鑒別 樹干多刨成薄片狀,外表面灰色,平滑。莖枝圓柱狀,灰褐色,有光澤;斷面色白,紋理致密;技堅硬。氣微香,味微苦。 毒性 : 捧棒木水煎劑20、40及60g/kg腹腔注射于小鼠,觀察3天未見異常。棒捧木根注射液及醋酸鉛沉淀的乙醚提取液腹腔注射后(劑量分別為30及15g生藥/kg),動物有翻正反射消失及呼吸變慢等 化學成分 : 莖含揮發(fā)油、糖類 藥理作用 : 1.止咳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棒棒木水煎劑、醚提取物及揮發(fā)油部分(氨水噴霧引咳法)均有止咳作用 性味 : 辛;微苦 功能主治 : 祛痰;止咳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0-60g. 復方 : ①治支氣管哮喘 臨床應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62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標桿花
下一篇:
棒棒草
《中藥大辭典》:棒棒木
《中華本草》:棒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