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ái Ní Shēn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海參科動物蛇目白尼參及圖紋白尼參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ohadschia argus Jaeger2.Bohadschia marmorata Jaeger[B.bivittata(Mitsukuri);B.koellikeri(Semper)]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多棲息于珊瑚礁內(nèi)或瀉湖內(nèi),水深6-18m有海草的沙底。2.生活時體色圖紋變化較大,常呈大理石花紋狀或地圖斑塊狀。多生活于珊瑚礁沙底。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島。2.我國分布于海南及西沙、南沙等群島。
原形態(tài) : 1.蛇目白尼參,一般體長30-50cm,背面為深灰色或灰白帶黃色,有許多顯著的蛇目狀斑紋,各斑紋的周圍顏色較淺,內(nèi)有黑色圈,圈內(nèi)為黃色,中央有一黑點,從點上伸出一小疣,也常排列成不規(guī)則的縱行??谄诟姑?,具觸手20個。腹面平坦,呈淡灰褐色,并密生很多排列不規(guī)則的管足。背面皮骨片主要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腹面皮內(nèi)骨片為卵形顆粒體及葡萄狀花紋體。2.圖紋白尼參,體形肥胖,長約30cm,寬8-10cm左右,前后兩端幾乎一樣寬??谄诟姑?,具觸手20個。全身散布很多形狀較小的管足,排列不規(guī)則,沿腹面中央線排列較密。背面淺黃褐色,前后有兩埠赤褐色大橫斑或小斑。腹面色較淺為黃白色或白色。背面皮內(nèi)骨片為末端分枝2-4次的X形花紋樣體;腹面皮內(nèi)骨片也是花紋樣體,但分枝較寬而短,甚至變?yōu)槁褕A形的顆粒體。
化學(xué)成分 : 全體含三萜甙(triterpenoid glycosides),用Smith降解法得海參-9-(11)-烯-3β,12α-二醇[holost-9-(11)-ene-3β,12α-diol]及海參-9(11)-烯-3β-醇[holost-9(11)-en-3β-ol],海洋甙(marine glycoside),皂甙(saponins),羊毛脂-9(11)-烯-3β-醇[lanost-9(11)-en-3β-ol],4α,14α-二甲基-5α-膽甾-9(11)-烯-3β-醇[4α,14-dimethyl-5α-cholest-9(11)en-3β-ol],14α,甲基膽甾醇-9(11)-烯-3β-醇[14α-methylcholest-9(11)-en-3β-ol],海參素A。
藥理作用 : 體外試驗,蛇目白尼參皂甙3-100μg/ml時,對白色念珠菌、熱帶假絲酵母(Candida tropicalis)、產(chǎn)朊假絲酵母(C.utilis)、克魯斯假絲酵母(C.krusei)等均有很強的抗真菌作用。從白尼參(Bohadschia graeffei)中分離出的海參素A,體外能完全抑制酵母的增殖,大劑量時能完全殺死腫瘤細(xì)胞。
歸經(jīng) : 腎經(jīng)
性味 : 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 : 補腎。主水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適量;研末,每次,5-15g。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65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對節(jié)子葉
下一篇: 白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