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ái Jiē Gǔ
別名 : 接骨草、玉接骨、接骨丹、金不換、橡皮草、白龍骨、六厘草、猢猻節(jié)根、血見愁[浙江]
來源 : 爵床科白接骨屬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 (S. Moore) E. Hossain [Asystasia chinensis S. Moore],以全草或根狀莖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 淡,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用于肺結(jié)核,咽喉腫痛,糖尿病,腹水;外用治外傷出血,扭傷,癤腫。
用法用量 : 1~2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或曬干研末撒傷口。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Bái Jiē Gǔ
別名 : 玉龍盤、無骨苧麻、玉梗半枝蓮(《百草鏡》),玉按骨、血見愁、玉錢草、麒麟草、玉連環(huán)(《綱目拾遺》),接骨丹、接骨草、猢猻節(jié)根、金不換(《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橡皮草(江西《中草藥學(xué)》)。
出處 : 《浙江民間草藥》
來源 : 為爵床科植物小阿西達(dá)的根莖或全草。夏、秋采全草、根莖。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區(qū)陰地。分布我國東南至西南部。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70厘米。地下莖白色,質(zhì)脆,帶方形,有白色粘液。莖方形,具分枝,全體光滑無毛。葉對生,卵形、披針形至橢圓形,長5~10厘米,闊2~4.5厘米,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常下延至葉柄,邊緣具極不明顯的鋸齒??偁罨ㄐ蝽斏樞?;花序主梗及花柄和花均密被絳紫色的圓頭長柄腺毛;花長3.3厘米,淡紫紅色;萼鐘狀,深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漏斗狀,先端5裂,裂片半橢圓形;雄蕊4,著生于花筒基部,不超出花筒外,花藥棒形,花絲較花藥短而光滑;雌蕊長2.7厘米,基部有蜜盤,花柱白色光滑,柱頭略兩叉,近于頭狀,子房2室?;ㄆ谙那铩?/span>
歸經(jīng) : 《綱目拾遺》:"入肺經(jīng)血分。"
性味 : 甘淡,平。①《綱目拾遺》:"味甘淡。"②《浙江民間草藥》:"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 : 止血,去瘀,清熱解毒。治吐血,便血,外傷出血,扭傷,癤腫,咽喉腫痛。①《綱目拾遺》:"根:治吐血,腸紅下血,跌打損傷。"②《浙江民間草藥》:"去瘀。治破傷風(fēng)。"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治外傷出血,扭傷,癤腫,下肢潰瘍,腹水,肺結(jié)核。"④江西《中草藥學(xué)》:"止血,接骨。治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鮮根1~2兩);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復(fù)方 : ①治外傷出血:白接骨根莖或全草搗爛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②治創(chuàng)傷出血:白接骨全草或根曬干,研末,加少許冰片,撒敷傷口。(江西《中草藥學(xué)》)③斷指再植:鮮白接骨全草加食鹽搗爛外敷,再包扎固定。每日換藥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④治扭傷:白接骨根莖、黃梔子、麥粉各等量,加食鹽搗爛,包敷傷處?;虬捉庸歉虞羲y根等量,搗爛外敷,每天換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⑤治上消化道出血:白接骨根莖或全草研末沖服。(江西《中草藥學(xué)》)⑥治癤腫,下肢潰瘍:白接骨全草加適量白糖,搗爛外敷。⑦治肺結(jié)核:鮮白接骨根莖二兩,水煎服。⑧治腹水:鮮白接骨根一兩,水煎服。⑨治糖尿病:白接骨全草一兩,元寶草、馬蹄金、爵床各五錢。水煎服,連服十余劑。⑩治咽喉腫痛:白接骨根莖、野玄參各一兩,用木器搗爛,絞汁漱咽喉服,連服二至三次。(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ái Jiē Gǔ
別名 : 玉龍盤、無骨苧麻、玉梗半枝蓮、玉接骨、血見愁、玉錢草、麒麟草、玉連環(huán)、接骨丹、接骨草、猢猻節(jié)根、金不換、橡皮草、華阿西達(dá)、小阿西達(dá)、蛀木蟲
英文名 : Rhizome or herb of Chinese Asystasiella
出處 : 出自1.《浙江民間草藥》。2.《百草鏡》:玉龍盤,一名無骨苧麻。葉類苧麻而薄小,背不白,莖如箸,色明透,至九月,莖白明如水晶,上有細(xì)紅點(diǎn)子,十月萎,采宜九月。一名玉梗半枝蓮,搗之有白漿稠滑。3.《綱目拾遺》:無骨苧麻,葉小圓,根如水芹。生濕陰處,立夏時發(fā)苗,逢節(jié)則粗,葉尖長,根蔓延,色白多粗節(jié),類竹根,搗之汁粘,高者尺許。松土種之,極易繁衍。4.《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據(jù)實(shí)驗(yàn)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爵應(yīng)酬科植物白接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ystaiella chinensis (S.Moor) E.Hossain [Ssystasia chinensis S.Moore; Asystosiella neesiana auct.non (Wall) Lindau]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陰濕的石縫內(nèi)和草叢中,溪邊赤有。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白接骨 多年生草本,高25-45cm。地下莖白色,質(zhì)脆,帶方形,有白色粘液。莖直立,略呈四棱形,分枝,節(jié)部膨大,棱上疏被白以短毛或光滑。葉對一;葉片長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6-12cm,寬2-4.5cm,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漸窄呈枯形下延至葉柄,邊緣微波狀成具稀疏而不明顯的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穗狀花序或基部有分枝,頂生,長6-12cm,花單生或雙生,常偏于一側(cè),苞片微小,長約2mm,有腺毛;花萼5裂達(dá)基部,長約6mm,有腺毛;花冠淡紫紅色,漏斗狀,外疏生腺毛,花冠筒細(xì)長,長約4cm,檐部5裂,略不等,長約1.5cm;雄蕊4.2強(qiáng),著生于花冠喉部;子房上位,每室有2粒胚珠。蒴果長橢圓形,長約2cm,上部具種子4顆,下部實(shí)心細(xì)長似柄?;ㄆ?-8月,果期10-11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全草長短不一,莖略呈四方形,有分枝,全體光滑無毛。葉對生,皺縮,完整葉片卵形至橢圓狀短圓形或披針形,長5-15cm,寬2.5-4cm,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常下延至葉柄;葉緣微波狀至具微齒。
歸經(jīng) : 歸肺經(jīng)
性味 : 味苦;淡;性涼
注意 : 孕婦及月經(jīng)期慎服。
功能主治 : 化瘀止血;續(xù)筋接骨;利尿消腫;清熱解毒。主吐血;便血;外傷出血;跌打瘀腫;扭傷骨折;風(fēng)濕肢腫;腹水;瘡瘍潰爛;癤;腫;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搗爛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適品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 1.《綱目拾遺》:根:治吐血,腸紅下血,跌打損傷。2.《浙江民間草藥》:去瘀。治破傷風(fēng)。3.《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治外傷出血,扭傷,癤腫,下肢潰瘍,腹水,肺結(jié)核。4.江西《中草藥學(xué)》:止血,接骨。治上消化道出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66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托柄菇
下一篇: 白暨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