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ái Shā Tánɡ
別名 : 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錄》),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備要》)。
出處 : 《綱目》
來源 : 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
歸經(jīng) : 《本草衍義補遺》:"入脾。"
性味 : 甘,平。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②《本草從新》:"甘,溫。"③《隨息居飲食譜》:"甘,平。"
注意 : 有痰濕者不宜服。①《綱目》:"久食則助熱,損齒。"②《本草從新》:"中滿者勿服。"
功能主治 : 潤肺,生津。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虛脘痛。①《唐本草》:"主心腹熱脹,口干渴。"②孟詵:"治目中熱膜,明目。"③《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白湯或藥汁沖化,3~5錢。外用: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潤肺氣,助五臟精:石蜜和棗肉、巨勝末丸,每食后含一、兩丸。(孟詵)②治腹緊(一作’腹中緊張’):白糖,以酒二升煮服。(《子母秘錄》)③治中虛脘痛,食魚蟹不舒,啖蒜韭口臭:糖霜點濃湯飲。(《隨息居飲食譜》)④解鹽鹵毒:糖霜多食。(《隨息居飲食譜》)⑤治湯火傷:白糖一兩,梅片一錢。用砂鍋將白糖炒黑,成塊為度,加冰片研細(xì)末,用香油調(diào)涂傷處。(《河北中醫(yī)藥集錦》白糖散)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ái Shā Tánɡ
別名 : 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英文名 : White sugar
出處 : 出自1.《綱目》: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結(jié)作餅塊如石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物而有精粗之異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后漢書》注所謂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諸果仁及橙橘皮、縮砂、薄荷之類作成餅塊者為糖纏;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餅塊者為乳糖;皆一物數(shù)變也?!短票静荨访餮允奂?,沙糖為之,而諸注皆以乳糖即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譜》云,古者惟飲蔗漿,其后煎為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中液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資源分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原形態(tài) : 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于節(jié)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zhì),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ㄐ虼笮?,長達(dá)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jié)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于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zhì),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nèi)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果期秋季。
歸經(jīng) : 脾;肺經(jīng)
性味 : 甘;平
注意 : 濕重中滿者慎服。小兒勿多食。
功能主治 : 和中緩急;生津潤燥。主中虛腹痛;口干燥渴;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入湯和化,10-15g。外用:適量,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 1.《本草經(jīng)疏》:石蜜,其味甘,其氣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熱脹。甘寒能除熱生津液,故止口干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其味大甘耳。2.《唐本草》:主心腹熱脹,口干渴。3.孟詵:治目中熱膜,明目。4.《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68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毛鹿茸草
下一篇: 白沙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