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ái Niú Dǎn Gēn
別名 : 山白芷、土白芷、小茅香、黑骨風、尋骨風、鐵桿香、白面風根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nula cappa (Buch.-Hma.)采收和儲藏:立夏后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 羊耳菊 亞灌木,高70-200cm,根莖粗壯,多分枝。莖直立,粗壯,全株被污白色或淺褐色絹狀或棉狀密茸毛,上部或從中部起有分枝。下部葉在花期脫落后留有被白色或污白色綿毛的腋芽。葉互生;中部葉有長約0.5cm的柄,上產(chǎn)葉無柄;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中部葉長10-16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近楔形,邊有小尖頭細齒或淺齒,上面被基部疣狀的密糙毛,中脈毛較密,下面被白色或污白色絹狀厚茸毛。頭狀花序倒卵形,直徑5-8mm,多數(shù)密集于莖和枝端成聚傘圓錐狀;總苞片5層,外層較內(nèi)層短3-4倍,被白色或帶褐色茸毛;小花黃色,長4-5.5mm,外圍花舌片短小或無舌片;中央筒狀花狹漏斗狀。瘦果長圓柱形,被白以長絹毛,冠毛褐色黃,約與筒狀花等長,有50余條糙毛?;ㄆ?-10月,果期8-12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頭部常殘留短小地上莖。根呈圓柱形,有分枝,長2-5cm,直徑0.3-1.5c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有稀疏須根或須根脫落殘痕。根皮薄,刮去表皮則呈灰褐色而有油性。質(zhì)堅硬,切斷面木質(zhì)部灰黃色,有黃色油點散在,根頭部中央有髓,呈海綿狀。有特殊香氣,用物刮擦根部嗅之氣更香。味辛、微苦。以根條粗壯、殘莖短小、氣芳香者為佳。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細胞扁平,8-10余列,內(nèi)含黃棕色物。皮層細胞4-8列,散列分泌腔;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成群,與纖維束相間排列成五。韌皮部偶有石細胞,形成層明顯,木質(zhì)部導管排列緊必,木射線細胞2-4列,類長方形,徑向排列,中央為初生木質(zhì)部。
性味 : 味辛;甘;性溫
注意 : 服藥期間禁食酸、辣食物。1.《云南中草藥》:"忌辛辣食物。"2.《廣西民族藥簡編》:"忌吃酸、辣食物。"
功能主治 : 祛風散寒;止咳定喘;行氣止痛。主風寒感冒;咳嗽;哮喘;頭痛;牙痛;胃痛;疝氣;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腎炎水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68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牛膽
下一篇: 白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