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ái Xiàn
別名 : 糠莧,細莧(《別錄》) 出處 : 《別錄》 來源 : 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春 生境分布 : 生田野間。分布我國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 化學成分 : 葉含維生素C35.1毫克%。 性味 : 甘淡,涼。①《本草圖經(jīng)》:"大寒。"②江西《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治瘡腫,牙疳,蟲咬。①盂詵:"莧:補氣,除熱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方 : ①治瘡腫:野莧、龍葵。煎水洗。②治走馬牙疳:野莧根煅存性,加冰片少許,研勻擦牙齦。③治蛇咬傷:野莧全草,搗敷患處。(①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④治蜂蠆螫傷:野莧,挼擦之。(姚僧坦《集驗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ái Xiàn 別名 : 細莧、糠莧、野莧、豬莧 出處 : 出自《別錄》。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aranthus viridis L.采收和儲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全株或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生于庭園、路邊及開墾后被廢棄的沙荒地。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及陜西、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40-80cm。根白色,較莖稍粗。莖少分枝,有條紋 性狀 : 性狀鑒別 主根圓錐形。全體紫紅色或棕紅色。莖長40-80cm,分枝較少。葉互生 化學成分 : 全草含24-乙基-5α-膽甾烷-7 歸經(jīng) : 大腸;小腸經(jīng) 性味 : 甘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孟詵:莧:補氣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73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中華本草》:白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