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白豆蔻
拼音注音 : Bái Dòu Kòu
別名 : 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jīng)逢原》),白蔻(《本草經(jīng)解》)。
出處 : 《本草拾遺》
來源 : 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shí)。10~12月果實(shí)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shí)采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干。
生境分布 : 栽培于熱帶地區(qū)。分布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斯里蘭卡、危地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
。我國廣東、廣西
、云南亦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
,粗大有節(jié),近木質(zhì)
。莖直立
,圓柱狀
,高2~3米
。葉2列
,無葉柄
,葉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
,長達(dá)23厘米,寬7.5厘米
,罕達(dá)10厘米,先端狹漸尖
,基部狹,邊緣近波狀
,兩面光滑,葉舌長達(dá)7毫米
,先端2裂
,被長硬毛。穗狀花序生于根莖上
,花莖連花梗長達(dá)8厘米;有卵圓形的鱗片
,鱗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絹毛
;苞片卵圓形
,先端急尖
,被纖毛
,灰色,長達(dá)3厘米
;小苞片管狀
,3齒裂,稍被絹毛
,長15毫米;花萼管狀
,3裂
,被長柔毛
,裂片刷狀
;花冠透明黃色,管部狹
,長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
。裂片鈍,長約1厘米
,唇瓣倒卵形
,長1.6厘米
,先端微呈3裂狀
,中間厚,被微柔毛
,黃色或帶赤色條紋;側(cè)生退化雄蕊鉆狀
,長3毫米
;花絲寬而有溝
,長5毫米
,花藥長3毫米
,藥隔附屬物3裂
,3裂片等長,長方形反折
;蜜腺2枚,半圓柱狀
,長2毫米
;子房下位,被絹毛
,3室
,胚珠多數(shù)
。蒴果扁球形
,直徑約1.5厘米
,灰白色
,3爿裂。
性狀 : 干燥果實(shí),商品即稱"豆蔻"。略呈圓球形
,具不顯著的鈍三棱
,直徑約1.2~1.7厘米
。外皮黃白色
,光滑
,具隆起的縱紋25~32條,一端有小突起
,一端有果柄痕;兩端的棱溝中常有黃色毛茸
。果皮輕脆
,易縱向裂開,內(nèi)含種子20~30粒
,集結(jié)成團(tuán),習(xí)稱"蔻球"
。蔻球分為3瓣,有白色隔膜
,每瓣種子7~10粒
,習(xí)稱"白蔻仁"或"蔻米"
。為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
,直徑3~4毫米
,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
,有微細(xì)的波紋
,一端有圓形小凹點(diǎn)。質(zhì)堅(jiān)硬
,斷面白色,有油性
。氣芳香,味辛涼
。以個(gè)人飽滿
,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厚者為佳
。主產(chǎn)越南、泰國等地
。
化學(xué)成分 : 果實(shí)含揮發(fā)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及其環(huán)氧化物、1,8-桉葉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
炮制 : 揀凈雜質(zhì),篩去皮屑,打碎 ,或剝?nèi)ス麣ぃ∪蚀蛩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毒V目》:"白豆蔻入藥去皮炒用
。"
歸經(jīng) : 入肺 、脾經(jīng)。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
、胃三經(jīng)。"③《本草再新》:"入心
、肝
、脾三經(jīng)
。"
性味 : 辛,溫。①《開寶本草》:"味辛,大溫,無毒。"②《醫(yī)學(xué)啟源》:"氣熱,味大辛。"
注意 : 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①《本草經(jīng)疏》:"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咸忌之。"②《本草匯言》:"凡喘嗽嘔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瘧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陰陽兩虛者;目中赤脈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風(fēng),而因于久眼血虛血熱者,皆不可犯。"③《本草備要》:"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④《本經(jīng)逢原》:"忌見火。"
功能主治 : 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
,食滯,胸悶
,腹脹,噫氣
,噎膈
,吐逆,反胃
,瘧疾。①《開寶本草》:"主積冷氣
,止吐逆,反胃
,消谷下氣
。"②《本草圖經(jīng)》:"主胃冷。"③《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
,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
,感寒腹痛
,溫暖脾胃,赤眼暴發(fā)
,白睛紅者
。"④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
,寒熱
,能消能磨
,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補(bǔ)肺氣,益脾胃
,理元?dú)猓彰摎狻?⑥《綱目》:"治噎膈
,除瘧疾
,寒熱
,解酒毒
。"⑦《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或入丸、散
。
復(fù)方 :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
。(《赤水玄珠》白豆蔻散)②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
,搗,篩
,更研細(xì)
,好酒一盞,微溫調(diào)之,并飲三
、兩盞
。(《隨身備急方》)③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喊锥罐⒍桑ㄓ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
,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
,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
,炒
,切細(xì)),訶子二兩(去核
,半生半熟),當(dāng)歸二兩(洗)
。上六味
,杵為末
,每服-錢
,水一中盞
。姜
、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
。如要丸,用好棗
,漿水煮
,去皮核
,細(xì)研
,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
,炒令黑色,入水煎湯
,下十五丸
。(《博濟(jì)方》白豆蔻散)④治氣膈脾胃,全不進(jìn)食:白豆蔻仁
、縮砂各二兩
,陳米一升(淘洗
,略燕過
,銚內(nèi)炒),丁香半兩(不見火)
。上為細(xì)末,棗肉為丸
,如小赤豆大
。每服五
、七十丸至百丸
,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⑤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
,竹茹三錢,大棗三枚
,鮮姜一錢
。將生姜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
,沖姜汁服。(《武漢醫(yī)藥衛(wèi)生》(3):288
,1959)⑥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gè)
,縮砂仁十四個(gè),生甘草二錢
,炙甘草二錢,為末
,常摻入兒口中。(《世醫(yī)得效方》)⑦治嘔吐噦:白蔻
、藿香
、半夏
、陳皮
、生姜。水煎服
。(《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⑧治產(chǎn)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
。研細(xì)
,桃仁湯服一錢
,少頃再服
。(《乾坤生意》)
備注 : 另有一種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干燥果實(shí) ,呈長卵形,兩端尖
,具3鈍棱
,長1~1.5厘米
,徑約1厘米
,表面乳白色至淡黃棕色。種子團(tuán)3瓣
,每瓣5~9粒,每粒種子長卵形或3~4面形
,表面淡橙色至暗紅棕色
。斷面白色
。氣芳香
,味辣、微苦
。產(chǎn)越南、斯里蘭卡
、印度等地
。這種豆蔻
,市場上亦有作白豆蔻使用者
,但品質(zhì)較差。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豆蔻
拼音注音 : Bái Dòu Kòu
別名 : 多骨、殼蔻、白蔻、圓豆蔻、扣米、豆蔻
英文名 : cardamom, cluster, katsumadai seed,Round Cardamom, Fruit Java Amomum, Round Cardamom Fruit, round cardamon seed, Semen Amomi Cardamomi
出處 : 出自1.《本草拾遺》:白豆蔻,其草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雕;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 ,熟則變白
,七月采之
。2.《本草圖經(jīng)》:白豆蔻
,今廣州、宜州亦有之
。不及番舶者佳。3.《綱目》:白豆蔻子圓大如白牽牛子
,其殼白厚
,其仁如縮砂仁
。4.廣西產(chǎn)一種桂白蔻
,又稱土白蔻,為Alpinia sp.的果實(shí)
,《證類本草》所圖之廣州白豆蔻,可能即為此類
。桂白蔻形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實(shí)。按產(chǎn)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度尼西亞白蔻”。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Amomun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2.Amonum compactum Soland.ex Maton采收和儲(chǔ)藏:當(dāng)果實(shí)成熟時(shí),剪下果穗,曬干或烤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zhì)的林下。2.生于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熱帶林下。資源分布:1.我國廣東、云南有栽培。原產(chǎn)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2.我國海南、云南有栽培。原產(chǎn)印度尼西亞。(爪哇)
原形態(tài) :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莖粗壯
,棕紅色
。葉近無柄
;葉片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約60cm,寬5-12cm
,先端尾尖,基部楔形
,兩面光滑無毛
;葉舌圓形
,長3-10mm
;葉蒜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
。穗狀花序2-多個(gè)
,自莖基處抽出
,圓柱形或圓錐形,長7-14cm
,直徑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關(guān)排列的苞片
;苞片三角形
,長3.5-4cm
,麥稈黃色
,被柔毛,具明顯的方格狀網(wǎng)紋
;花著生于苞片的腑內(nèi);花萼管狀
,白色微透紅
,長約1.2cm
,先端3齒裂
;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3
,白色,橢圓形
;唇瓣橢圓形
,長1.5-2cm
,寬約1cm
,勺狀,白色
,中央黃色,基部具瓣柄
;雄蕊下彎
,長約6mm,花藥寬橢圓形
,長約3mm
,藥隔附屬體3裂;子房下拉
,被柔毛,具二枚棒狀附屬體
。蒴果近球形
,白色或淡黃色
,略具鈍三棱
,直徑1.5-1.8cm,易開裂
。種子團(tuán)3瓣,每瓣有種子7-10顆
。花期2-5月
,果期7-8月。2.爪哇白豆蔻
,本種與前種的主要區(qū)別點(diǎn)為植侏較小
,高1-1.5m
。葉揉之有松節(jié)油氣味
,葉鞘口無毛,葉舌僅邊緣疏被柔毛
。苞片小,長2-2.5cm
。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征性,喜溫暖
、涼爽
、濕潤氣候,幼苗遇短時(shí)9.5℃低溫時(shí)
,停止生長,葉片干縮,葉尖焦枯
。成年植株遇0℃時(shí)地上部分死亡。極端高溫達(dá)41℃
,有蔭蔽條件下
,能正常生長。以選向陽
、富含有機(jī)質(zhì)的壤土或砂質(zhì)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礫土種植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采收成熟果實(shí)
,剝除果殼.搓洗凈果肉
,將種子攤于室內(nèi)阻于,播前在露天濕沙催芽兩星期
。條播,行距12cm
。實(shí)生苗長葉2-3片時(shí)
,間苗移于新的苗畦或營養(yǎng)袋中
,畦裁行株距 12cm ×5cm
。經(jīng)培育1年便可定植于大田。分株繁殖:從大田株叢中
,選取莖3-5條相連在一起的壯實(shí)幼齡植株,用小刀將與母叢相連的根莖切斷后拔出
,便可直接定植
。種植前先種好蔭蔽樹
。海南省于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進(jìn)行
;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qū)于5-6月定植,行株距為(2-1.5)m ×1m
。每1hm2種植4995-6660叢。田間管理定植后新株每年除草4-5次
。至開花結(jié)果年限
,在開花前要清除株叢內(nèi)的雜草及枯枝落葉,收果后
,要剪除枯
、病、殘株
。每年施肥5-6次
,以施土雜肥為主。在海南平原地區(qū)
,因缺少傳粉昆蟲,必須進(jìn)行人工輔助授粉
,可提高成果率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摔倒病、莖枯病
、葉枯病,可用多靈菌
、托布律或銅氨液噴灑
。
性狀 : 性狀鑒別,(1)白豆蔻,果實(shí)類球形,長1.1-1.2cm ,直徑1.2-1.8cm
,具3條鈍棱
,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光滑
,有多數(shù)縱向脈紋,先端有突起的柱基
,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
,兩端均有黃色絨毛
;果皮薄
,受壓易開裂,內(nèi)表面淡黃色且有光澤
,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7-10顆
,種子集結(jié)成團(tuán)
。種子呈不規(guī)則多面形
,背面略隆起
,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
,有稍規(guī)則的顆粒狀突起,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
,較窄端有圓形窩點(diǎn)狀種臍
,另端有合點(diǎn)
,種脊位于腹面
,凹陷為一淺縱溝。氣味芳香而濃烈
,略似樟腦。(2)爪哇白豆蔻
,果實(shí)類球形
,全3鈍棱
,直徑0.8-1.2cm
,果皮無光澤,中軸胎座3室
,每室有種子2-4粒。均以粒大
、果皮薄而色潔白
、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1)白豆蔻
,尖梯形或不規(guī)則三角形
,外周微波狀
。假種皮細(xì)胞多列
,切向延長。種皮表皮細(xì)胞徑向延長
,長圓形或類長方形,長40-90μm,直徑10-45μm,外被角質(zhì)層。下皮細(xì)胞1列
,切向延長
,含紅棕色或黃棕色色素
。油細(xì)胞1列,褐紅色或棕紅色
,徑向延長,圓柱形
,長至26μm
,直徑至21μm
,胞腔含硅質(zhì)塊
,外胚乳細(xì)胞含由微小淀粉粒集紅成的淀粉團(tuán),并有細(xì)小草酸鈣方晶
。骨胚乳細(xì)胞含糊粉粒。胚細(xì)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種皮表皮細(xì)胞較小
,長12-40μm,直徑8-20μm
;油細(xì)胞多和徑向延長。粉末特征:白豆蔻淡棕色或紅灰色
。①種皮表皮細(xì)胞表面觀長條形
,長至662μm
,直徑18-58μm。②下皮細(xì)胞長方形或多角形
,長72-146μm
,直徑16-50μm
,常與種皮表皮細(xì)胞上下層垂直排列
;胞腔內(nèi)含黃棕色或紅棕色色素塊
。③油細(xì)胞切面觀類方形
。④內(nèi)種皮厚壁細(xì)胞表面觀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