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ái Fù Zǐ
別名 : 禹白附子、獨角蓮、獨腳蓮、牛奶白附、雞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
英文名 : RHIZOMA TYPHONII
來源 :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燥塊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外皮,曬干。
性狀 : 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表面白色至黃白色,略粗糙,有環(huán)紋及須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zhì)堅硬,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麻辣刺舌。
貯藏 :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炮制 : 生白附子:除去雜質(zhì)。制白附子 取凈白附子,分開大小個,浸泡,每日換水 2~3 次, 數(shù)日后如起黏沫,換水后加白礬(每100kg白附子 ,用白礬 2kg),泡1日后再進(jìn)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將生姜片、白礬粉置鍋內(nèi)加適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無白心,撈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白附子,用生姜、白礬各12.5kg。本品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厚片,周邊淡棕色,切面黃色,角質(zhì)。味淡,微有麻舌感。
鑒別 :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xì)胞有時殘存。內(nèi)皮層不明顯。薄壁組織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側(cè)較大,常環(huán)狀排列,向中心漸小而少,黏液細(xì)胞隨處可見,內(nèi)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列,外韌型及周木型。薄壁細(xì)胞含眾多淀粉粒。粉末黃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球形或類球形,直徑2~2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人字狀;復(fù)粒由2~12 分粒組成,以2~4分粒者為多見。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細(xì)胞中,針晶長約至97(136)μm,螺紋、環(huán)紋導(dǎo)管直徑9~45μm。
歸經(jīng) : 歸胃、肝經(jīng)。
性味 : 辛,溫;有毒。
注意 : 孕婦慎用。生品內(nèi)服宜慎。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痰,定驚搐,解毒散結(jié)止痛。用于中風(fēng)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偏正頭痛,喉痹咽痛,破傷風(fēng);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 一般炮制后用,3~6g。外用生品適量搗爛,熬膏或研末以酒調(diào)敷患處。
摘錄 : 《中國藥典》
拼音注音 : Bái Fù Zǐ
別名 : 禹白附、牛奶白附、野半夏、野慈菇、雞心白附、麻芋子
英文名 : giant typhonium rhizome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塊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nhonium giganteum Engl.采收和儲藏:帶根塊莖作種的栽種當(dāng)年可收獲,不帶根的要多種1年。冬季倒苗后,挖起塊莖,小的作種,大的加工作藥。將塊莖堆積發(fā)酵,使外皮皺縮易脫,裝在籮筐里,放在流水里踩去粗皮,曬干。亦有不去粗皮,切成2-3mm厚的薄片,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濕的林下、山澗、水溝及莊稼地。資源分布:分布于北緯42度以南、包括西藏南部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此外,吉林、遼寧、江蘇、湖北等地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獨角蓮,多年生草本,植株常較高大。地下塊莖似芋艿狀,卵形至卵狀橢圓形,外被暗褐色小鱗片。葉1-7(與年限有關(guān));葉柄肥大肉質(zhì),下部常呈淡粉紅色或紫色條斑,長達(dá)40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戟狀箭形或卵狀寬橢圓形,長10-40cm,寬7-30cm,初發(fā)時向內(nèi)卷曲如角狀,后即開展,先端漸尖?;üW詨K莖抽出,綠色間有此紅色斑塊;佛焰苞紫紅色,管部圓筒形或長圓狀卵形,頂端漸尖而彎曲,檐部卵形,長達(dá)15cm;肉穗花序位于佛鏤苞內(nèi),長約14cm;雌花序和中性花序各長3cm左右;雄花序長約2cm;附屬器圓柱形,直立,長約6cm,紫色,不伸出佛焰苞外;雄花金黃色,雄蕊有2花藥,藥室頂孔開裂;中性花線形,下垂,淡黃色;雌花棕紅色。漿果熟時紅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涼爽濕潤氣候和陰濕的環(huán)境。以選肥沃、濕潤的砂壤上栽培為宜。栽培技術(shù) 以塊莖繁殖為主。冬季來收時,選留小塊莖作種,用干細(xì)泥沙分層堆積,貯藏備用。小塊莖有帶根和不帶根的兩種,要分別栽種。5月,在整好的地上,按行距25cm開溝,深6-8cm,每隔6-8cm栽塊莖1個,芽嘴朝上,施入廄肥或土雜肥后,蓋一層細(xì)土。田間管理出苗后,及時中耕除草并追肥1次。8月上旬再中耕除草、追肥1次。天旱則及時淋水。不帶根的塊莖栽2年后才采挖,在冬天倒苗后,結(jié)合中耕除草,用廄肥或土雜肥培根,第2年管理同第1年。
性狀 : 性狀鑒別 塊莖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5cm,直徑1-3cm,頂端殘留莖痕或芽痕。表面白色或淡黃色略平滑,有環(huán)紋及點狀很痕。質(zhì)堅硬,斷面白色粉質(zhì)。無臭味淡,麻辣刺舌。以個大、質(zhì)堅實、色白、粉性足者為佳。顯微鑒別塊莖橫切面:木栓細(xì)胞有時殘存?;窘M動外側(cè)有大型粘液腔及粘液細(xì)胞,內(nèi)含草酸鈣針晶束,長28-84μm;維管束散列,以外韌型為多見,偶有周木型。薄壁細(xì)含有眾多淀粉粒。粉末特征:類白色。①淀粉粒單粗球形或類球形,直徑4-2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十字狀、三叉狀狀或星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fù)粒由2-12個分粒組成,有的1個較大分粒與2-4個小分粒復(fù)合。②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柬存在于類圓形或長圓形粘液細(xì)胞中,針晶束長約全116μm。③螺紋及環(huán)紋導(dǎo)管,直徑9-46μm。
化學(xué)成分 : 塊莖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內(nèi)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膽堿(choline),尿嘧啶(uracil),琥珀酸(succinic acid),酷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三亞油酸甘油酯(linolein),二棕櫚酸甘油酯(dipalmitin)。并含白附子凝集素(typhonium giganteum lectin)。
炮制 : 生白附子除去雜質(zhì)。制白附子取凈白附子,分開大小個,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shù)日后如起粘沫,換水后加白礬(每白附子100mg,用白礬2mg),泡一日后再進(jìn)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將生姜片、白礬粉置鍋內(nèi)加適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無干心,撈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至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白附子100mg,用生姜、白礬各12.5mg。
鑒別 : 理化鑒別,薄怪色譜: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0ml,冷浸一晝夜,吸取上清液30μl點樣:以β-谷甾醇作對照。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氯仿-甲醇(9.5:0.5)展開,用10%磷鉬酸乙醇液噴霧,供試品色譜圖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外顯相同色斑。
歸經(jīng) : 胃;肝經(jīng)
性味 : 味辛;甘;性溫;有毒
注意 : 血虛生風(fēng)、內(nèi)熱生驚及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痰;通經(jīng)絡(luò);解毒鎮(zhèn)痛。主中風(fēng)痰壅;口眼歪斜;偏頭痛;破傷風(fēng);毒蛇咬傷;瘰疬結(jié)核;癰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研末服0.5-1g,宜炮制后用。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末調(diào)敷。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中風(fēng)痰壅,口眼喎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偏正頭痛,喉痹咽痛,破傷風(fēng)癥;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76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金果欖
下一篇: 白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