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ái Jī Shǐ Ténɡ
別名 : 臭皮藤 出處 :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 為茜草科植物毛雞屎藤的根或全草 生境分布 : 生林下 原形態(tài) : 藤狀灌木 性味 : 《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 治黃疸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 復(fù)方 : ①治黃疸:白雞屎藤根二至三兩,黃豆半升。共磨成漿,煮服。(《貴州民間藥物》)②治肝炎:白雞屎藤、水蘇麻、大小血藤、白薇各三至五錢。煎水服。③治積食飽脹,小兒疳積,蛔蟲腹痛:白雞屎藤根一兩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ái Jī Shǐ Ténɡ 別名 : 飛龍接骨、青龍跌打。 英文名 : Herb of Tomentose Fevervine 出處 : 出自1.《貴州民間藥物》。2.《植物名實(shí)圖考》:臭皮藤,江西多有之,一名臭莖子,又名迎風(fēng)子。蔓延墻屋,弱莖糾纏。葉圓如馬蹄而有尖,濃紋細(xì)密。秋結(jié)青黃實(shí)成簇,破之有汁甚臭。土人以洗瘡毒。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白粉藤Cissus repens (Wight et Arn,)Lam.的莖藤。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ssus repens (Wight et Arn.)Lam.[Vitis repens Wight et Arn.]采收和儲藏:秋季割取莖藤,切段,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m左右的山坡、路旁曠地或河谷兩岸的疏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及臺灣、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白粉藤 草質(zhì)藤本,長達(dá)數(shù)米。卷須二叉狀分枝,與葉對生 歸經(jīng) : 脾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濕熱痢疾;癰腫疔瘡;濕疹瘙癢;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倍量 各家論述 : 《貴州民間藥物》:根:治黃疸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77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中華本草》:白雞屎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