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ò He Yóu
出處 : 《重慶堂隨筆》
來源 : 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鮮莖葉經(jīng)蒸餾而得的芳香油。
性狀 : 為無色至淡黃色或綠黃色的油狀液體,具有純馥的薄荷香氣,帶辛辣而清涼,有強烈的竄透性。在溫度較低時有大量的無色晶體析出。存放日久則色漸變深,質漸變粘。易溶于水,與醇、醚、氧仿等均能任意混合。比重(25℃)0.899~0.909。
性味 : 《中國醫(yī)學大辭典》:"辛,涼,無毒。"
功能主治 : 疏風,清熱。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齒痛,皮膚風癢。①《重慶堂隨筆》:"患風熱頭疼齦痛,搽患處。"②《中國醫(yī)學大辭典》:"清熱散風。治頭風,目赤,咽痛,牙疼,皮膚風熱。"③《國藥的藥理學》:"頭痛、暈船、反胃、胃腸氣脹等,涂布或內服。"④《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治疝痛,下痢。"
用法用量 : 內服:開水沖,1~3滴。外用:涂患處。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ò He Yóu
英文名 : Peppermint Oil
出處 : 出自《重慶堂隨筆》
來源 :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鮮莖葉經(jīng)蒸餾而得的揮發(fā)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ntha canadaensis L.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芳香草本,莖直立,高30-80cm。具匍匐的根莖,深入土壤可至13cm,質脆,容易折斷。莖銳四棱形,多分枝,四側無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節(jié)處毛較顯著。單葉對生;葉柄長2-15mm;葉形變化較大,披針形、卵狀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長級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齒狀鋸齒,側脈5-6對,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具柔毛及黃色腺鱗,以下面分布較密。輪傘花序腋生,輪廓球形,花時徑約18mm,愈向莖頂,則節(jié)間、葉及花序遞漸變??;總梗上有小苞片數(shù)枚,線狀披針形,長在2mm以下,具緣毛;花柄纖細,長2.5mm,略被柔毛或近無毛;花萼管狀鐘形,長2-3mm,外被柔毛及腺鏷,具10脈,萼齒5,鋏三角狀鉆形,長約0.7mm,緣有纖毛;花冠淡紫色至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先端2裂,較大,其余3片近等大,花冠喉內部被微柔毛;雄蕊4,前對較長,常伸出花冠外或包于花冠筒內,花絲絲狀,無毛,花藥卵圓形,2室,藥室平行;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淺裂,裂片鉆形。小是對果長卵球形,長0.9mm,寬0.6mm,黃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窩?;ㄆ?-9月,果期10-11月。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為無色或淡黃色的澄清液體。有特殘清涼香氣,味初辛、后涼。存放日久,色漸變深。本品與乙醇、氯認或乙醚能任意混合。相對密度應為0.888-0.908。旋亮度:取本品置1dm的管中,依法測定為-17℃至-24℃。折光率應為1.456-1.466。
化學成分 : 薄荷鮮葉含漬1%-1.46%,油中主成分為左旋薄荷醇(menthol),含量62.3%-87.2%,還含左旋薄荷酮(menthone)異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 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苯甲酸甲酯(methylbenzoate),α-及β-蒎烯(pinene),β-側柏烯(β-thu-jene),3-戊醇(3-pentol),2-已醇(2-hexanol),3-辛醇(3-octanol),右旋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及桉葉素(cine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1]。又含黃酮類成分:異瑞福靈(iso-raif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薄荷異黃酮甙(methoside);有機酸成分:迷迭香酸(lusmari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2];氯基酸成分: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絲氨酸(alan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ine)和異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賴氨酸(lysine)[3]。最近,又從葉中分階段得具抗炎作用的以二羥基-1,2-二氫萘二羥酸為母核的多種成分:①1-(3,4-二羥基苯基)-6,7-二羥基-1,2-二氫萘-2,3二羥酸[1-(3,4-dihydroxyphenyl)-6,7-dihydroxy-1,2-dihy-dronaphthalene-2,3-dicarboxylic acid],②1-(3,4-二羥基苯基-1,2-二氫萘-2-羥酸
鑒別 : 理化鑒別 取本品1滴,加硫酸3-5滴及香草西藏結晶少量,應顯橙紅色,再加水1滴,即變紫色。
性味 : 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 : 疏風;清熱。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痛;牙疼;皮膚風熱
用法用量 : 內服:開水沖,1-3滴。外用:適量,涂擦。
各家論述 : 1.《重慶堂隨筆》:患風熱頭疼齦痛,搽患處。2.《中國醫(yī)學大辭典》清熱散風。治頭風,目赤,咽痛。牙疼,皮膚風熱。3.《國藥的藥理學》頭痛、暈船、反胃、胃腸氣脹等,涂布或內服。4.《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治疝痛,下痢。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81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薄荷
下一篇: 薄荷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