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蝙蝠
拼音注音 : Biān Fú
別名 : 服翼(《爾雅》),天鼠、伏翼(《本經》)
,飛鼠、老鼠
、蟙蟔(《方言》)
,仙鼠(《爾雅》郭璞注)
,夜燕(《綱目》)
出處 : 《本經》
來源 : 為蝙蝠科動物蝙蝠的全體。捕得后
,去凈毛、爪
、內臟,風干或曬干
。
生境分布 : 棲于建筑物的隙縫或樹洞中。白晝將身體掛起或伏著停息,晨昏或夜間活動。冬眠
。以昆蟲(主要是雙翅目)為食。分布東北
、內蒙古、河北
、甘肅
、山西
、四川
、福建、湖南
、湖北等地
。
原形態(tài) : 前臂長46~54毫米 ,顱基長約18毫米
。體形較小。耳短而寬
,耳屏亦短,其尖端較圓鈍
。眼極細小
。鼻正常
。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前肢特化
,指骨延長。由指骨末端向上至膊骨
,向后至軀體兩側后肢及尾間,生有一層薄的翼膜
;膜上無毛,可見血管分布
。胸骨具龍骨突
。尾發(fā)達
,向后延伸至股間膜的后緣。軀體背部毛色呈灰棕色
,具有花白細點
;腹面淺棕色
。雌獸腹部有乳頭一對
。
炮制 :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蝙蝠)要重一斤者方采之,每修事,先拭去肉上毛,去爪腸,即留翅并肉腳及嘴,然后用酒浸一宿,漉出,取黃精自然汁涂之,炙令干,方用 。每修事重一斤一個,用黃精自然汁五兩為度
。"②《綱目》:"近世用者,多煅存性耳
。"
歸經 : 《綱目》:"肝經血分。"
性味 : 咸 ,平。①《本經》:"味咸
,平。"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微熱
,有毒
。"
注意 : 《本草經集注》:"莧實、云實為之使。"
功能主治 : 治久咳,瘧疾,淋病,驚風,目翳,瘰疬,金瘡。①《本經》:"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睛光。"②李當之《藥錄》:"主女子生子余疾,帶下病,無子。"③《別錄》:"(目)癢痛,療淋,利水道。"④《綱目》:"治久咳上氣,久瘧,瘰疬,金瘡內漏,小兒鬾病
,驚風
。"⑤《本草新編》:"撥翳膜
。"⑥《本草求原》:"治病,干血氣痛。"
用法用量 : 內服:入丸、散。外用:礬末摻或調敷。
復方 : ①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燒令燋,末,飲服之。(《肘后方》)②治久瘧不止:蝙蝠七個,去頭、翅、足,搗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清湯下
,雞鳴時一丸
,禺中(日近午)一丸。(《范汪方》)③治小兒驚癇:入蟄蝙蝠一個
,入成塊朱砂三錢在腹內,以新瓦合煅存性
,候冷為末,空心分四服
,兒小分五服,白湯下
。(《醫(yī)學集成》)④治小兒慢驚風及天瘹夜啼:蝙蝠一枚(去翼、脂
、肚,炙令焦黃)
,人中白一分(細研)
,干蝎一分(微炒)
,麝香一錢(細研)
。上藥
,搗細羅為散,入人中白等同研令勻
,煉蜜為丸
,如綠豆犬
,每服以乳汁研下三丸
,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方》返魂丹)⑤治瘰疬多年不瘥:蝙蝠一個,貓頭一個
。上同燒作灰:撒上黑豆,煅其灰骨化
,碎為細末
,濕即干摻,干則油調敷。(《奇效良方》蝙蝠散)⑥治金瘡(出)血肉瘺(肉瘺
,《綱目》引作"內漏"):蝙蝠三枚
,燒令煙盡沫下
,絹篩之。上以水服方寸匕
,一日服令盡,當下如水
,血消化也
。(《劉涓子鬼遺方》蝙蝠消血散)
臨床應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復方蝙蝠丸觀察222例,有效率為89.6%
,顯效率達36.9%。單純型與喘息型療效無明顯差異。大多數病例在服藥1~4天內出現療效
。少數病例服藥后出現頭暈
、惡心
、口子、上腹不適等副作用
。可自行消失
。制劑及用法:取新鮮蝙蝠剝皮
、去胃腸
,置瓦上焙干(勿焦)研粉;另用一點紅5錢
,鼠曲草1兩(均為干品),水煎兩次
,濾液合并濃縮成1:1濃度,然后加入蝙蝠粉6錢
,以煉蜜拌勻,調制成丸
。為1日量,早晚分服
,10天為一療程。亦有用活蝙蝠1只
,和適量食糖,置鍋內隔水蒸取藥液
,每日2次分服
;或用死蝙蝠置瓦上焙焦研末
,再加等量葡萄糖粉拌勻壓片,每片0.5克
,每日12片(相當于1只蝙蝠),2次分服
。共治15例
,服藥7天后明顯好轉4例,好轉4例
,無效7例
。
備注 : 蝙蝠種類很多 ,除上述外,常見的尚有家蝙蝠
;大耳蝠;大菊頭蝠等亦同等供藥用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蝙蝠
拼音注音 : Biān Fú
別名 : 服翼、天鼠 、伏翼、飛鼠
、老鼠、仙鼠
、夜燕、鹽老鼠
英文名 : Bat
出處 : 出自《神農本草經》;1.《唐本草》:伏翼,以其晝伏有翼爾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独钍媳静荨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即天鼠也。又云:西平山中別有天鼠
,十一月
、十二月取。其腦主女子面皰
。2.《綱目》:編幅性能瀉人,觀治金瘡方
,皆致下利,其毒可知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蝙蝠科動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華南棕蝠和蹄蝠科動物大刀蹄蝠及菊頭蝠科動物馬鐵菊頭蝠等的干燥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2.Murina leucogaster Milne-Edwards3.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4.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5.Eptesicus andersoni(Dobson)6.Hipposideros armiger Hodgson7.P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采收和儲藏:捕殺后
,去凈毛
、爪、內臟
,風干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息于屋檐 、房梁
、石縫
、巖洞或樹洞中
。白天休息
,黃昏或清晨活動覓食
,以雙翅目紫蟲為食
。3.棲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4.棲息于山洞
、樹洞或房屋頂樓內
,獨居
。食昆蟲。5.棲息于山洞
、巖洞、樹洞中。多為小群棲居
。6.群棲于洞穴或廢舊的坑道內
。每群上百只甚至數百只
。多在洞頂以后足爪鉤住縫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勢停息。哺乳其母體腹部長出兩條皮膜帶(育兒帶)緊緊捆住幼仔陰謀詭計止滑脫
,此為本種動物最特殊的保持適應性特征。7.群棲于山洞之中
,以昆蟲為食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
、華北及甘肅、福建
、湖北、湖南
、四川等地
。2.分布于吉林、內蒙古
、福建、四川等地
。3.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4.分布于吉林
、黑龍江、河北
、甘肅
、青海
、四川等地
。5.分布于河北、山東
、浙江
、福建
、廣東
、廣西
、云南等地。6.分布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于吉林、山西
、陜西、山西
、陜西、山東、四川
、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1.蝙蝠,是一種營飛翔生活的小型獸類。較小
,體長4.5-8.0cm
。眼小
,鼻部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寬
。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
,向后至軀體兩側后肢及尾間
,有一層薄的翼膜,其上無毛
。尾發(fā)達
。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
,體形小。鼻孔呈長管狀
。耳尖鈍圓,耳屏尖長呈直形
。翼膜寬從趾基起。第5掌骨較第4掌骨稍長
。全身毛細長而柔軟
,毛基深褐色
。體背毛灰棕色,并有灰白色細軟長毛
。翼膜為淺灰褐色。3.普通伏翼
,體形小
。頭骨小而寬。耳小略呈三角形
,向前折轉可達眼與鼻孔之間。耳屏小而圓鈍
,內緣凹,外緣突出
。足纖小。翼膜從趾基起
,距緣膜發(fā)達且呈圓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間膜
。背面暗棕色,頭部色較深
。腹面較淺,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體長5-8cm
。耳極大,為其最著之特征
。耳殼近乎卵圓形
,前后緣均基突出。耳屏甚長
,幾為耳長之半
。鼻孔朝前上方
。后肢及足均纖細。尾與體等長
。全身背面淺灰褐色
,腹面灰白色
,其毛尖灰白色
,毛基黑褐色
。5.華南棕蝠
,體形較大。前臂長5.4-5.7cm
。耳較寬
,近于三角形
。尾端有3節(jié)椎骨而突出于股間膜外。背
、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淺而與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
。體前表面絕無灰黃色霜斑。下體余部淡黃灰色
。6.大馬蹄蝠
,體形較大
,重41-66g
,體長9.2-10.5cm。前臂長8.9-9.7cm。有復雜的鼻葉
,由4部分組成;最下方為大而寬的馬蹄形葉(前葉)
,前葉兩外側各有4個副小葉;前葉之后為橫棍形的鞍狀葉
;其后頂葉,頂葉顯著窄于前葉且分裂成4個小塊
。耳大
,三角形
,耳尖尖削,無耳屏
。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葉。額部有一很大的腺囊
。第2指僅有1節(jié)掌骨
,第3
、第4
、第5指有掌骨及2節(jié)指骨
。第3、第4掌骨等長
,第5掌骨短
。有距
,距約為脛骨長度之半。尾甚長
,其長度超過體長之半
,股間膜后緣呈鈍角向后突出
。毛被細而稠密
。上體深棕色
、棕褐色或褐黑色
,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 下體深棕色或褐棕色
,翼膜和股間膜黑褐色
。7.馬鐵菊頭蝠
,前臂長5.5-6.0cm
,顱2.3-2.5cm。吻部有復雜的葉狀突起即鼻葉
。鼻葉兩側及下方有一較寬的馬蹄形肉葉
;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狀葉
,正面呈提琴狀;其側面中央略凹
,后面有一連接葉襯插著,呈寬圓形
,與一頂葉相連
。耳大略寬闊
,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
。全身被細密而柔軟的毛
。背毛淡棕褐色
,毛基色淡,呈淺棕灰色
,毛尖呈棕色;腹毛為灰棕色
。
性狀 : 蝙幅種類很多,除上述外,常見的尚有家蝙蝠Pipistrel-lusabramus(Temminck);大耳蝠Plecotusauritus(L.);大菊頭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等亦同等供藥用。
炮制 : 1.《雷公炮炙論》:凡使(蝙蝠)要重一斤者方采之,每修事,先拭去肉上毛
,去爪腸,即留翅井肉腳及嘴
,然后用酒浸一宿,漉出
,取黃精自然汁涂之,炙令干
,方用
。每修事重一斤一個
,用黃精自然汁五兩為度。2.《綱目》:近世用者
,多煅存性耳
。
歸經 : 肝經
性味 : 味咸;性平
注意 : 《本草求原》:“性悍,服之多下利。金瘡出血不止成內漏者,瀉水而血消,其毒可知,勿輕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功能主治 : 止咳平喘;利水通淋;平肝明目;解毒
。主咳嗽
;喘息
;淋證
;帶下目昏;目翳
;瘰疬
用法用量 : 內服:入丸、散
,1-3g。外用:適量
,研末撒
,或調敷
。
復方 : ①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
。燒灰
,未
,飲服之。(《時后方》)②治久瘧不止:蝙蝠七個
,去頭
、翅、足
,搗千下,丸梧子大
。每服一丸,清湯下
,雞鳴時一丸
,禺中(日近午)一丸。(《范汪方》)③治小兒驚癇:人蟄蝙蝠一個
,人成塊朱吵三錢在腹內
,以新瓦合煅存性
,候冷為未;空心分四服
,兒小分五服
,白湯下,(《醫(yī)學集成》)④治小兒慢驚風及夜啼:蝙蝠一枚(去翼
、脂、肚
,炙令焦黃),人中白一分(細研)
,干蝎一分(微炒)
,麝香一錢(細研)
。上藥,搗細羅為散
,入人中白等同研令勻
,煉蜜為丸
,如綠豆大,每服以乳汁研下三丸
,量兒大小
,加減服之。(《圣惠方》返魂丹)⑤治瘰疬多年不痙:蝙蝠一個
,貓頭一個
。上同燒作灰
,撒上黑豆,煅其灰骨化
,碎為細未,濕即干摻
,干則油調敷
。(《奇效良方》蝙蝠散)⑥治金瘡(出)血肉瘺(肉瘺
,《綱目》引作內漏):蝙蝠三枚,燒令煙盡沫下
,絹篩之
。上以水服方寸匕
,一日服令盡
,當下如水
,血消化也。(《劉涓子鬼遺方》蝙蝠消血散)
臨床應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復方蝙蝠丸觀察222例,有效率為89.6%
,顯效率達36.9%
。單純型與喘息型療效無明顯差異。大多數病例在眼藥1-4天內出現療效
。少數病例服藥后出現頭暈、惡心
、口干
、上腹不適等副作用
,可自行消失
。制劑及用法:取新鮮蝙蝠剝皮、去胃腸
,置瓦上焙干(勿焦)研粉
;另用一點紅(Emiliasonchifolia(L.)DC.]5錢
,鼠曲草(CnaphaliumaffineD. Don)1兩(均為干品),水煎兩次
,濾液合并濃縮成1:1濃度,然后加入蝙蝠粉6錢,以煉蜜拌勻
,調制成九。為1日量
,早晚分服
,10天為一療程。亦有用活蝙蝠1只,和適量食糖
,置鍋內隔水蒸取藥液
,每日之次分服;或用死蝙蝠置瓦上焙焦研未
,再加等量葡萄糖粉拌勻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