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大辭典》:敗醬
拼音注音 : Bài Jiànɡ
別名 : 鹿腸(《本經(jīng)》),鹿首、馬草、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ā秳e錄》),鹿醬(《藥性論》)
,酸益(《日華子本草》)
,苦菜
、苦蘵(《綱目》),野苦菜(《植物名實(shí)圖考》)
,苦豬菜(《江西中藥》)
,苦齋公(《四川中藥志》),豆豉草
、豆渣草(《重慶草藥》)
,白苦爹、苦苴(《閩東本草》)
。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黃花敗醬或其近緣植物的帶根全草。一般多在夏季采收
,將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后曬干
。
生境分布 : 產(chǎn)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
原形態(tài) : ①白花敗醬,又名:胭脂麻。多年生草本
,高50~100厘米
。根莖橫臥或斜坐,有特殊的臭氣
,如腐敗的醬味
。莖直立,具倒生的白色粗毛
,上部稍有分枝
。葉對生;葉片卵形
,長3~10厘米
,寬1.5~5厘米,邊緣具粗鋸齒
,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
,兩面均有粗毛,先端尖銳
,基部窄狹
;下部葉有翼柄,上部葉近于無柄
。聚傘花序多分枝
,呈傘房狀的圓錐花叢
;花冠5裂,白色
,筒部短
,無距;雄蕊4
;子房下位
,3室,柱頭頭狀
。果實(shí)倒卵形
,長約2毫米,背部有一小苞所成的圓翼
,長寬各約5毫米
。花期9月
。生長于山坡草地及路旁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②黃花敗醬
,又名:黃花龍牙
、野黃花、野芹
、山白菜
、黃花草、雞腸子草
。多年生草本
。形與上種相似,惟根生葉卵狀披針形
,有長柄
;莖生葉具短柄或近無柄,葉片羽狀全裂
,上方的葉片較大
,裂片5~11,披針形
,先端漸尖
、銳尖,邊緣具不整齊的大鋸齒
,兩面無毛或被白色剛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色
。果橢圓形
,長2.5~3.5毫米
,寬1.7~2.2毫米,不具翼狀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9月。生長于山坡草地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
性狀 : 白花敗醬的干燥全株,長短不等 ;根莖有節(jié)
,上生須狀細(xì)根。莖圓柱形
,外表黃棕色或黃綠色
,有縱向紋理,被有粗毛
。質(zhì)脆,易拆斷
,斷面中空
,白色。葉多皺縮
、破碎
,或已脫落。全株有陳腐的豆醬氣
,味苦
。以干燥、葉多
、氣濃
、無泥沙雜草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 白花敗醬含有揮發(fā)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與根莖中含莫羅忍冬甙、番木鱉甙、白花敗醬甙等。黃花敗醬根和根莖含齊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多種皂甙中已知結(jié)構(gòu)的有敗醬皂甙C、D、C1、D1,黃花敗醬皂甙A、B 、C
、D、E
、F
、G。根中尚含揮發(fā)油8%
、生物堿
。鞣質(zhì)、淀粉
。
歸經(jīng) : 入肝 、胃、大腸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少陰
、手厥陰經(jīng)。"②《綱目》:"手足陽明
、厥陰
。"
性味 : 苦,平 。①《本經(jīng)》:"味苦
,平。"②《別錄》:"咸
,微寒
,無毒。"③《藥性論》:"味辛苦
,微寒
。"④《綱目》:"微苦帶甘。"
注意 : 《本草匯言》:"久病胃虛牌弱,泄瀉不食之癥,一切虛寒下脫之疾,咸忌之。"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排膿破瘀。治腸癰,下痢,赤白帶下,產(chǎn)后瘀滯腹痛,目赤腫痛,癰腫疥癬。①《本經(jīng)》:"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②《別錄》:"除癰腫,浮腫,結(jié)熱,風(fēng)痹不足,產(chǎn)后疾痛。"③《藥性論》:"治毒風(fēng)頑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膿為水。及產(chǎn)后諸病。止腹痛余疹、煩渴。"④《日華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dú)庑母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破癥結(jié),產(chǎn)前后諸疾,催生、落胞,血運(yùn),排膿、補(bǔ)瘺,鼻洪吐血。赤白帶下。瘡痍疥癬,丹毒。"⑤《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治腸炎下痢。"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cuò),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dāng)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②治產(chǎn)后惡露七、八日不止:敗醬
、當(dāng)歸各六分,續(xù)斷
、芍藥各八分
,芎藭、竹茹各四分
,生地黃(炒)十二分
。水二升,煮取八合
,空心服
。(《外臺》)③治產(chǎn)后腰痛,乃氣血流入腰腿
,痛不可轉(zhuǎn)者:敗醬
、當(dāng)歸各八分,芎藭
、芍藥
、桂心各六分。水二升
,煮八合
,分二服。忌蔥
。(《廣濟(jì)方》)④治產(chǎn)后腹痛如錐刺者:敗醬草五兩
,水四升
,煮二升,每服二合
,日三服
。(《衛(wèi)生易簡方》)⑤治赤眼、障痛并胬肉攀睛:敗醬一握
,荊芥
、草決明、木賊草各二錢
,白蒺藜一錢五分
。水煎服。(《碩虎齋省醫(yī)語》)⑥治癰疽腫毒
,無論已潰未潰:鮮敗醬草四兩
,地瓜酒四兩。開水適量沖燉服
。將渣搗爛
,冬蜜調(diào)敷患處。⑦治吐血:敗醬草煎湯服
。⑧治赤白痢疾:鮮敗醬草二兩
,冰糖五錢。開水燉服
。⑨治蛇咬:敗醬草半斤
,煎湯頓服。另用鮮敗醬草杵細(xì)外敷
。(⑥方以下出《閩東本草》)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取黃花敗醬鮮葉適量,加生石膏0.5~1兩共搗爛,再用1個(gè)鴨蛋清調(diào)勻
,敷于腫痛處
,24小時(shí)后取下。重者需敷2次
。有并發(fā)癥者加服20~50%黃花敗醬草煎劑
,每日3~4次
,每次20~30毫升
;或當(dāng)茶飲。治療200余例
,90%的病例在局部敷藥后24小時(shí)內(nèi)癥狀消失
,重癥(包括有睪丸炎合并癥的)患者在第2次敷藥后一般癥狀也能消失。此外
,本品對癤
、癰
、乳腺炎、淋巴管炎等也有效果
。
各家論述 : ①《綱目》:"敗醬,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
,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
。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
,蓋未遇識者耳
。"②《本草正義》:"此草有陳腐氣,故以敗醬得名
。能清熱泄結(jié)
,利水消腫,破瘀排膿
。惟宜于實(shí)熱之體
。《本經(jīng)》
、《別錄》
、《藥性論》、《日華子》諸書所載
,無一非實(shí)熱瘀滯之癥
。惟產(chǎn)后諸痛,當(dāng)以瘀露作痛者為宜
。而瀕湖所引《別錄》
,竟作產(chǎn)后疾痛;《大明本草》又以產(chǎn)后諸病渾言之
,則流弊良多
,不可不知所辨別者也。"
備注 : 據(jù)《本草》記載,敗醬應(yīng)為上述敗醬科植物
,但除四川、江西
、安徽
、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區(qū)習(xí)慣上以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帶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果全草作敗醬使用
。前者習(xí)用于北方
;后者習(xí)用于南方。參見"苣荬菜"和"菥蓂"條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敗醬
拼音注音 : Bài Jiànɡ
別名 : 鹿腸、鹿首
、馬草、澤敗
、鹿醬
、酸益、敗醬草
、苦菜
、野苦菜;苦齋公
;豆豇草
;豆渣草;觀音菜
;白苦爹
、苦苴、苦葉菜
、萌菜
、女郎花
英文名 : Dahurian Patrinia Herb Whiteflower Patrinia Herb, Herb of Dahurian Patrinia, Herb of Whiteflower Patrinia,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Patrinia villosa Juss.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吳普本草》:敗醬 ,似桔梗
,其臭如敗豆醬。2.《名醫(yī)別錄》:敗醬
,生江夏川谷
。八月采根,曬干
。3.陶弘景:敗醬
,出近道,葉似豨薟
,根形似茈胡
。4.《唐本草》:敗醬,不出近道
,多生崗嶺間
,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
,花黃
,根紫作陳醬色;其葉殊不似豨薟也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和白花敗醬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2.Parinia uillosa (Thunb.) Juss.[Valeriana uillosa Thunb.]采收和儲藏:野生者夏
、秋季采挖
,栽培者可在當(dāng)年開花前采收
。洗凈,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溝谷灌叢邊、林緣草地或間濕草地。2.生于海拔500-800m的荒山草地、林緣灌叢中。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漲、華東、華南以及四川、貴州。2.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和西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1.黃花敗醬 多年生草本,高70-1300cm。地下根莖細(xì)長,橫臥生,有特殖臭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叢生,有長柄
,花時(shí)葉枯落
;莖生葉對生;柄長1-2cm
,上部葉漸無柄
;葉片2-3對羽狀深裂,長5-15cm
,中央裂片最大
,橢圓形或卵形,兩側(cè)裂片窄橢圓形至線形
,先端漸尖
,葉緣有粗鋸齒,兩面疏被粗毛或無毛
。聚傘狀圓錐花序集成疏而大的傘房狀花序
,腋生或頂生;總花梗常僅相對兩側(cè)或僅一側(cè)被粗毛
,花序基部有線形總苞片1對
,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换ㄖ睆郊s3mm
;花萼短
,萼齒5,不明顯
;花冠黃色
,上部5裂,冠筒短
,內(nèi)側(cè)具白色長毛
;雄蕊4,與緣稍扁
,由背部向兩側(cè)延展成窄翅狀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2.白花敗醬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
。根莖有特臭味
;莖枝被粗白毛,后毛漸脫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叢生;葉柄較葉片稍長
;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
,邊緣粗鋸齒;莖生葉對生
;葉柄長1-3cm
,上部地漸近無柄;葉片卵形
、菱狀卵形或窄橢圓形
,長4-11cm,寬2-5cm
,先端漸尖至窄長漸尖
,基部楔形下延,葉2對羽狀分裂
,兩面疏具糙伏毛或近無毛
。聚傘圓錐花序,集成疏生大傘房關(guān);總苞葉卵狀披針形
;花萼小
,萼齒5,不明顯
;花冠白色,直徑約5mm
,冠筒短
,先端5理解;雄蕊4
,伸出
;子房下位,花柱稍短于雄蕊
。瘦果倒卵形
,宿存苞片貼生、苞片近圓形
,膜質(zhì)
,網(wǎng)脈明顯。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稍濕潤環(huán)境,耐亞寒,一般土地均可栽培,但以較肥活的砂持壤土為佳。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春季3、4月在寬1m的苗床播種,條播,覆土0.5-1cm,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約半個(gè)月左右出苗,出苗后當(dāng)苗高3-6cm時(shí)可間苗1次,5月或6月初可移植大田。分株繁殖:4-5月挖取老株,或?qū)⒗现晁闹茏陨挠酌缇蚱疬M(jìn)行移栽。行距為30-40cm
,株距為25-30cm
,每穴栽苗2-3株。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可施糞肥2-3次
。
性狀 : 性狀鑒別 (1)黃花敗醬 全體常折迭成束。要命莖圓柱形,彎曲,長5-15cm
,直徑2-5mm
,頂端粗達(dá)9mm;表面有栓皮
,易脫落
,紫棕色或暗棕色,節(jié)疏密不等
,節(jié)上有芽痕及根痕
;斷面纖維性,中央具棕色“木心”
。根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
,長達(dá)10cm,直徑1-4mm
;表面有縱紋
,斷面黃白色。莖圓柱形
,直徑2-8mm
;表面黃綠以或共同棕色,具縱棱及細(xì)紋理
,有倒生粗毛
。莖生葉多卷縮或破碎,兩面疏被白毛
,完整呈多羽狀深裂或全裂
,裂片5-11,邊緣有鋸齒
;莖上部葉較小
,常3裂。有限公司枝端有花序或果序
;小花黃色
。瘦果長橢圓形,無膜質(zhì)翅狀苞片
。氣特異
,味微苦。(2)白花敗醬 根莖短
,長約至10cm
,有的具細(xì)長的匍匐莖,斷面無棕色“木心”
;莖光滑
,直徑可達(dá)1.1cm
,完整葉卵形或長橢圓形,不裂或基部具1對小裂片
;花白色
;苞片膜質(zhì),多具2條主脈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1)黃花敗醬 落皮層可見
,厚壁細(xì)胞壁木化,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