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典》:鱉甲
拼音注音 : Biē Jiǎ
別名 : 團(tuán)魚蓋、腳魚殼
、上甲
、甲魚
英文名 : CARAPAX TRIONYCIS
來源 : 本品為鱉科動物鱉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 。全年均可捕捉,以秋
、冬二季為多,捕捉后殺死,置沸水中燙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剝落時
,取出
,剝?nèi)”臣祝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曬干?/span>
性狀 : 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 ,背面隆起,長10~15cm
,寬9~14cm
。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綠色,略有光澤
,具細(xì)網(wǎng)狀皺紋及灰黃色或灰白色斑點(diǎn)
,中間有一條縱棱,兩側(cè)各有左右對稱的橫凹紋8條
,外皮脫落后
,可見鋸齒狀嵌接縫。內(nèi)表面類白色
,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
,頸骨向內(nèi)卷曲,兩側(cè)各有肋骨8條
,伸出邊緣
。質(zhì)堅硬。氣微腥
,味淡
。
貯藏 : 置干燥處,防蛀。
炮制 : 鱉甲:置蒸鍋內(nèi),沸水蒸45分鐘,取出
,放入熱水中
,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洗凈
,曬干
。醋鱉甲:取凈鱉甲,照燙法(附錄Ⅱ D)用砂燙至表面淡黃色
,取出
,醋淬,干燥
。用時搗碎
。每100kg鱉甲,用醋20kg。
歸經(jīng) : 歸肝、腎經(jīng)。
性味 : 咸,微寒。
功能主治 :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jié),退熱除蒸。用于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虛風(fēng)內(nèi)動,經(jīng)閉,癓瘕,久瘧瘧母 。
用法用量 : 9~24g ,搗碎,先煎
。
摘錄 :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鱉甲
拼音注音 : Biē Jiǎ
別名 : 上甲(《證治要訣》) ,鱉殼(《醫(yī)林纂要》),團(tuán)魚甲(《河北藥材》)
,鱉蓋子(《山西中藥志》)
。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背甲。3~9月捕捉。捕得后,砍去鱉頭,將鱉身入沸水內(nèi)煮1~2小時,至甲上硬皮能脫落時,取出,剝下背甲,刮凈殘肉后曬干。
生境分布 : 多生活于湖泊、小河及池溏旁的沙泥里。6~7月間產(chǎn)卵。分布很廣,由東北至海南島以及湖北、安徽、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地均有。主產(chǎn)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此外,四川、福建、陜西、甘肅、貴州亦產(chǎn)。以湖北、安徽二省產(chǎn)量最大。
原形態(tài) : 中華鱉,又名:團(tuán)魚(《綱目》),甲魚(《隨息居飲食譜》)。體呈橢圓形,背面中央凸起
,邊緣凹入。腹背均有甲
。頭尖
,頸粗長,吻突出
,吻端有1對鼻孔
。眼小,瞳孔圓形
。頸基部無顆粒狀疣
;頭頸可完全縮入甲內(nèi)。背腹甲均無角質(zhì)板而被有軟皮
。背面橄欖綠色
,或黑棕色,上有表皮形成的小疣
,呈縱行排列
;邊緣柔軟,俗稱裙邊
。腹面黃白色
,有淡綠色斑
。背、腹骨板間無緣板接連
。前肢5指
,僅內(nèi)側(cè)3指有爪;后肢趾亦同
。指
、趾間具蹼。雄性體較扁
,尾較長
,末端露出于甲邊;雌性相反
。
性狀 : 完整的干燥鱉甲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0~20厘米,寬7~15厘米,厚約5毫米。背面微隆起,灰褐色或黑綠色,并有皺褶及突起狀的灰黃色或灰白色斑點(diǎn)
,甲中央有不顯明的骨節(jié)隆起,兩側(cè)各有8條明顯的橫向的鋸齒狀銜接縫
,左右邊緣可見8對齒狀突起
,呈類白色。甲里面白色
,中央有突起的脊椎骨
,兩側(cè)各有8條肋骨。質(zhì)堅硬
,銜接縫處易斷裂
。氣微腥,味咸
。以個大
、甲厚、無殘肉
、潔凈無腐臭味者為佳
。
化學(xué)成分 : 含動物膠、角蛋白、碘質(zhì)
、維生素D等。
炮制 : 鱉甲:用水浸泡,去凈皮肉
,洗凈
,曬干。醋鱉甲:先取凈砂入鍋內(nèi)炒熱
,然后加入凈鱉甲
,炒至表面微黃色為度,取出篩去砂子
,置醋盆內(nèi)略浸
,取出,用水漂洗
,曬干
。(每鱉甲100斤,用醋30斤)《品匯精要》:"常用酥炙黃色
。"
歸經(jīng) : 入肝、脾經(jīng)。①《綱目》:"厥陰肝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脾二經(jīng)
。"③《本草匯言》:"入足厥陰
、少陰經(jīng)。"
性味 : 咸,平
。①《本經(jīng)》:"味咸,平
。"②《別錄》:"無毒
。"③《本草從新》:"咸,寒
。"
注意 : 脾胃陽衰,食減便溏或孕婦慎服。①《本草經(jīng)集注》:"惡礬石
。"②《藥性論》:"惡理石
。"③《本草經(jīng)疏》:"妊娠禁用,凡陰虛胃弱
、陰虛泄瀉
、產(chǎn)后泄瀉、產(chǎn)后飲食不消
、不思食及嘔惡等證咸忌之
。"④《本經(jīng)逢原》:"肝虛無熱,禁之
。"⑤《得配本草》:"冷勞癥瘕人不宜服
,血燥者禁用
。"
功能主治 : 養(yǎng)陰清熱,平肝熄風(fēng),軟堅散結(jié)
。治勞熱骨蒸,陰虛風(fēng)動
,勞瘧瘧母
,癥瘕痃癖,經(jīng)閉經(jīng)漏
,小兒驚癇
。①《本經(jīng)》:"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
,去痞
、息肉、陰蝕
,痔(核)
、惡肉。"②《別錄》:"療溫瘧
,血瘕
,腰痛,小兒脅下堅
。"③《藥性論》:"主宿食
、癥塊、痃癖氣
、冷瘕
、勞瘦,下氣
,除骨熱
,骨節(jié)間勞熱,結(jié)實(shí)壅塞
。治婦人漏下五色羸瘦者
。"④《日華子本草》:"去血?dú)猓瓢Y結(jié)
、惡血
,墮胎,消瘡腫并撲損瘀血
,瘧疾
,腸癰。"⑤《本草衍義補(bǔ)遺》:"補(bǔ)陰補(bǔ)氣
。"⑥《醫(yī)學(xué)入門》:"主勞瘧
、老瘧
,女子經(jīng)閉,小兒痢疾
。"⑦《綱目》:"除老瘧瘧母
,陰毒腹痛,勞復(fù)
,食復(fù)
,斑疽煩喘,婦人難產(chǎn)
,產(chǎn)后陰脫
,丈夫陰瘡,石淋
;斂潰癰
。"⑧《江西中藥》:"治軟骨病。"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8錢 ,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男女骨蒸勞瘦:鱉甲一枚 ,以醋炙黃
,入胡黃連二錢,為末
。青蒿煎湯服方寸匕
。(孫思邈)②治骨蒸夜熱勞瘦,骨節(jié)煩熱
,或咳嗽有血者:鱉甲一斤(滾水洗
,去油垢凈),北沙參四兩
,懷熟地
、麥門冬各六兩,白茯苓三兩
,陳廣皮一兩
。水五十碗,煎十碗
,渣再煎
,濾出清汁,微火熬成膏
,煉蜜四兩收
。每早晚各服數(shù)匙
,白湯調(diào)下。(《本草匯言》)③治熱邪深入下焦
,脈沉數(shù)
,舌干齒黑,手指但覺蠕動
,急防痙厥:炙甘草六錢
,干地黃六錢,生白芍六錢
,阿膠三錢
,麥冬五錢(去心),麻仁三錢
,生牡蠣五錢
,生鱉甲八錢。水八杯
,煮取八分三杯
,分三次服。(《溫病條辨》二甲復(fù)脈湯)④治老瘧久不斷者:先炙鱉甲
,搗末
,方寸匕,至?xí)r令三服盡
。(《補(bǔ)缺肘后方》)⑤治溫瘧:知母
,鱉甲(炙)、常山各二兩
,地骨皮三兩
,竹葉一升(切),石膏四兩
。上以水七升
,煮二升五合,分溫三服
。忌蒜
、熱面、豬
、魚
。(《補(bǔ)缺肘后方》)⑥治瘧母: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熬)
,石葦三分(去毛),厚樸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麥二分,紫葳三分
,阿膠三分(炙)
,蜂蜜四分(炙),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蟅蟲五分(熬)。上二十三味
,為末
,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
,浸灰
,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
,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
,納諸藥煎為丸
,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
,日三服
。(《金匱要略》鱉甲煎丸)⑦治癥癖:鱉甲、訶黎勒皮
、干姜末
。等分為丸,空心下三十丸
,再服
。(《藥性論》)⑧治心腹癥瘕血積:鱉甲一兩(湯泡洗凈,米醋浸一宿、火上炙干
,再淬再炙
,以甲酥為度,研極細(xì))
,琥珀三鍋(研極細(xì))
,大黃五錢(酒拌炒)。上共研細(xì)作散
。每早服二錢
,白湯調(diào)下。(《甄氏家乘方》)⑨治婦人月水不利
,腹脅妨悶
,背膊煩疼:鱉甲二兩(涂醋炙令黃,去裙櫚)
,川大黃一兩(銼
,微炒),琥珀一兩半
。上藥搗羅為末
,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以溫酒下二十丸
。(《圣惠方》鱉甲丸)⑩治婦人漏下五色,羸瘦
、骨節(jié)間痛:鱉甲燒令黃
,為末,酒調(diào)服方寸匕
,日三
。(《肘后方》)⑾治吐血不止:鱉甲一兩(銼作片子),蛤粉一兩(鱉甲相和
,于銚內(nèi)炒香黃色)
,熟干地黃一兩半(暴干)。上三味搗為細(xì)散
。每服二錢匕
,食后臘茶清調(diào)下,服藥訖
,可睡少時
。(《圣濟(jì)總錄》鱉甲散)⑿治卒腰痛不得俯仰:鱉甲一枚(炙,搗篩)
。服方寸匕
,食后
,日三服。(《補(bǔ)缺肘后方》)⒀治石淋:鱉甲杵末
,以酒服方寸匕
,日二、三
,下石子瘥
。(《肘后方》)⒁治上氣喘急,不得睡臥
,腹脅有積氣: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
,去裙襕),杏仁半兩(湯浸
,去皮
、尖,麩炒微黃)
,赤茯苓一兩
,木香一兩
。上藥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燈心一大束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溫服
。(《圣惠方》)⒂治陰虛夢泄:鱉甲燒研,每用一字
,以酒半盞
,童尿半盞,蔥白七寸同煎
,去蔥
,日晡時服之,出臭汗為度
。(《醫(yī)壘元戎》)⒃治產(chǎn)后早起中風(fēng)冷
,泄痢及帶下:鱉甲如手大
,當(dāng)歸
、黃連、干姜各二兩
,黃柏長一尺
、廣三寸。上五味細(xì)切,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分三服
,日三
。(《千金方》鱉甲湯)⒄治小兒癇:鱉甲炙令黃,搗為末
,取一錢
,乳服,亦可蜜丸如小豆大服
。(《子母秘錄》)⒅治腸癰內(nèi)痛:鱉甲燒存性
,研,水服一錢
,日三
。(劉禹錫《傳信方》)⒆治癰疽不斂,不拘發(fā)背一切瘡:鱉甲燒存性
,研摻
。(《怪證奇方》)⒇治痔,肛邊生鼠乳
,氣壅疼痛:鱉甲三兩(涂醋炙令黃
,去裙襕),檳榔二兩
。上藥搗細(xì)羅為散
,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圣惠方》鱉甲散)(21)治丈夫陰頭癰腫:鱉甲一枚
,上一味,燒焦末之
,以雞子白和敷之
。(《千金翼方》)(22)治牙痛:鱉甲。焙干軋成細(xì)末
,貯于干燥器皿內(nèi)備用臨用時
,取鱉甲粉0.5克放在煙斗內(nèi)煙葉的表面上,點(diǎn)燃當(dāng)煙吸
。(《全展選編·五宮科》)
各家論述 : ①《本草衍義》:"鱉甲 ,《經(jīng)》中不言治勞,惟蜀本《藥性論》云
,治勞魔
,除骨熱
,后人遂用之。然甚有據(jù)
,亦不可過劑
。"②《本草經(jīng)疏》:"鱉甲主消散者以其味兼乎平,平亦辛也
,咸能軟堅
,辛能走散,故《本經(jīng)》主癥瘕
、堅積
、寒熱,去痞疾
、息肉
、陰蝕、痔核
、惡肉
;《別錄》療溫瘧者,以瘧必暑邪為病
,類多陰虛
,水衰之人,乃為暑所深中
,邪入陰分
,故出并于陽而熱甚,入并于陰而寒甚
,元?dú)馓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邪陷而中焦不治,甚則結(jié)為瘧母
。甲能益陰除熱而泊散
,故為治瘧之要藥,亦是退勞熱在骨及陰虛往來寒熱之上品
,血瘕腰痛
,小兒脅下堅,皆陰分血病
,宜其悉主之矣
。勞復(fù)、女勞復(fù)為必須之藥
;勞瘦骨蒸
,非此不除;產(chǎn)后陰脫
,資之尤急
。"③《本草匯言》;"鱉甲
,除陰虛熱瘧
,解勞熱骨蒸之藥也。魏景山曰
,鱉甲蟲也
,與龜同類而異種,亦稟至陰之性
,入肝
,統(tǒng)主厥陰血分為病,……厥陰血閉邪結(jié)
,漸至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