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Zhǐ Xuè Dān
來源 : 菊科止血丹Emilia sagittata (Vahl)DC.[Gynura sagittata DC.],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 江西、湖南、廣東、廣西。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散毒,行血。外用治蛇咬傷。
用法用量 : 搗爛敷傷口周圍。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Zhǐ Xuè Dān
出處 :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 為菊科植物止血丹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 生于山野草坡。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莖纖細,高約30厘米。葉互生,倒披針形,長5~6厘米,寬1~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狹長,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紫色;無柄。頭狀花數(shù)枚頓生;總苞鐘形;苞片1列,近基部附有數(shù)枚小短苞;花全為管狀,黃色。瘦果有棱線,冠毛白色。
性味 :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 散毒,行血。
復方 : 治蛇咬傷:止血丹適量,搗絨敷傷口。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Zhǐ Xuè Dān
英文名 : all-grass of Sagittate Tasseflower
出處 :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絨纓菊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milia jauanica (Brum. F.) Roxb. [E. sagittata DC.; e flammea Cass.; Gynura sagittata DC.]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
生境分布 : 原產(chǎn)熱帶地方,現(xiàn)全國各地常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絨纓菊 一年生草本,高30-70cm。光滑或稍有細毛?;咳~和下部葉橢圓形或匙形,先端圓鈍,基部漸狹窄成翼柄;中中葉長橢圓形或橢圓形,有翼柄或無柄,基部成箭耳狀圍抱于莖;上部葉長橢圓狀形或的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下延成箭耳狀圍抱于莖;全部葉片的兩面均稍有細毛,啊乳白色,邊緣具均勻的微波狀鋸齒。頭狀花序直徑1-1.5cm,有長梗,成疏松的傘房花叢;總苞筒狀鐘形,無毛;總苞片線狀披針形,長6--8mm,先端漸尖,邊緣膜質(zhì);管狀花冠深紅色或金黃色。瘦果呈5棱形,兩端平截;冠毛多數(shù),白色,細而粗糙。花期7-11月。
性味 :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 散毒,行血。主蛇咬傷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鮮草搗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888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掌裂秋海棠
下一篇: 皺葉南蛇藤